上周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企劃部部長趙東在社交媒體上,對小米YU7發布會上宣稱的“3倍輪軸比”存在計算錯誤,發了視頻進行解釋,后在車圈引來了熱議。
隨后在8月14日這天,趙東又發了一段視頻,對此前的視頻進行回應,并表明“有人拿我的話攻擊小米夸大宣傳,這不是我的本意。”視頻中一共三次強調自己是抱著“學習態度” 參與討論,并對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表達歉意,隨后開始介紹自家bZ5車型的設計亮點。
小米汽車方面也對此事進行了回應,小米汽車副總裁李肖爽在微博轉發汽車博主關于此事件的分析長文,評論稱:“術業有專攻,學習了。”
事件的前后,也能夠看出兩方都還是比較刻意且比較善意的,作為企劃部部長,趙東也把重心放到了宣傳自家的bZ5車型上。bZ5這臺車在6月10日上市,也是一汽轉型節點上一款很重要的車型,但截止目前,這臺車的銷量確實不盡如人意,上市的當月,其單月零售銷量為1409輛。
時間來到7月份,一汽豐田當月銷售新車 68034 輛,同比增長 3%,上半年累計銷量同比增長 16%,整體來看上半年一汽豐田的表現還是不錯的,但最想見到走量的bZ5,7月份的銷量僅有1494輛,和6月份的情況差不多。按照價位段來看,這個銷量確實是拿不出手。相反,廣豐那邊帶來的鉑智3X,7月份可是貢獻了6833輛的成績,成了新能源產品線的銷量擔當,而日產那邊的N7也是扛起了銷量大旗。
從價格來看,bZ5的12.98-15.98(17.98-19.98)萬元區間段涵蓋的重點車可不少,550km續航沒啥優勢,630km續航起步就要15.98萬元,從宏觀信息上來看就容易讓人比較糾結。
而bZ5在上市出價格之后,最大的驚喜來源于12.98萬元的門檻,第一感覺是合資電車真的不貴,但到了選購環節,會發現入門版本配置真的很低,車內滿滿的塑料感、沒有座椅加熱、沒有360°影像、沒有后排杯架、沒有官方主打的氛圍燈等,同樣13萬元選比亞迪等國產車,配置更高。15.98萬元的高配雖配備激光雷達和Momenta5.0智駕系統,但550km續航在同價位競品中沒啥優勢。
長續航的630版本,這個價位能選的車就太多了,大多配置完勝bZ5,比如零跑C10、小鵬G6。另外,15萬元合資燃油SUV可選的也很多,像RAV4榮放這樣的車型,如今也不到15萬了,所以油車也會給bZ5帶來競爭。
再者就是bZ5用的電池來自比亞迪,這就很難不讓人去和同價位的比亞迪的車型對比,還是那句話,這個價位比亞迪的性價比很少有人比得過。不得不說,一豐這邊的營銷策略太過工程師思維了,-20℃環境中仍保持90kW峰值功率、兼容國內95%以上的充電樁、停車后電池余熱導入乘員艙,降低次日空調能耗40%。以上這些發布會上的宣傳信息很難讓普通人有所感知,大部分不會有這么極限工況發生的人更是聽不下去。友商一句充電5分鐘,續航增加XXXkm,直接擊碎bZ5這邊所有的臺詞。
看看廣豐,鉑智3X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大家都覺得“我們為了轉型,我們拼了”,全程輸出的一個觀點是鉑智3X很智能、價格不貴、最便宜的帶激光雷達+全場景駕駛輔助的車。基于以上,就很容易讓潛在用戶引發共鳴,本來手握預算考慮比亞迪,現在能買豐田了,我要去看看。
綜上所述,bZ5雖然門檻不高,但真正“合適”或者說主打的的版本實際上并不便宜。雖然定位是一臺中型SUV,但與隔壁的鉑智3X相比造型上更像是一臺跨界車。雖然造型挺有特點,看起來很年輕運動,但在年輕人追求的數據和科技化配置方面依舊不占優勢。如果想把量跑起來,或許還得在價格方面使把勁,只是核心部件依靠外采的方式或許會帶來一定的成本控制問題。就目前這個價位對應的配置來看,bZ5對終端潛在用戶的吸引力確實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