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第二十二屆搜狐汽車營銷首腦風暴·中原論壇成功舉辦。論壇以「山止川行,和而不同」為主題,探討汽車產業在變革中的定力與創新路徑,倡導多元化、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發展。活動現場,近百位汽車營銷掌舵者、頂級專家與產業決策者齊聚,共議中國汽車產業破局之道。
論壇上,在中國汽車質量委員會秘書長馬振山的主持下,北京現代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周濤;東風日產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政浩;Stellantis(上海)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Jeep中國總經理曾迪灝三位嘉賓,圍繞“國際品牌再啟勢”進行互動研討。
以下為互動研討內容(略有刪改):
馬振山:就“國際品牌再啟勢”這個課題來講,我覺得非常有意義,無論是國內市場、國外市場,中國品牌在當下競爭條件下,每個企業、每個品牌都制定了自己的戰略。曾經外資品牌只有原型車,我們做國產化,或者在中國進行適應性改進。到現在,在新智能電動化時代,我們開始在中國做爆款。合資車企打造“爆款”產品的思路、方法有什么變化?
吳周濤:談到合資品牌爆款這個話題,其實過去合資企業有很多爆款。首先,什么叫爆款?我覺得定義要清晰一下,我個人認為,真正的爆款應該是經過幾次迭代后,還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產品,這才是爆款,而不是曇花一現。
第二,對合資企業來講,因為中國市場消費需求在變化,尤其是90后甚至未來00后,他們是互聯網一代,對車的需求和定義在發生變化,尤其在智能化技術方面有更多的需求。所以,對合資企業來說,在堅守品質、體系等優勢同時,要去洞察消費者變化。
我認為,過去幾年合資企業在這方面確實走得慢了一些,但這幾年大家都在轉變,最近有很多好的產品推向市場,東風就做得非常好。
此外,合資企業過去都是“拿來主義”,從國外拿來產品,到中國做一些適應性改進,隨后在中國生產。現階段,合資企業想在中國長期生存下去,必須擴大本地研發,真正做到本地化運營、本地化決策。如果這些都做到了,我想未來合資企業的生命力還是很強的,因為合資企業有品牌基礎、渠道基礎、網絡基礎。所以我認為合資企業只有這樣做,未來依然能做出新“爆品”來。
馬振山:請高總給我們講講東風日產N7火爆的秘訣?
高政浩:第一,要變的是什么?先解決”脖子“以上的問題,如果大家思想觀念不變或原有邏輯不變,就無法在中國市場做出爆款。因為外資企業的品牌和產品都是外方的,但這個市場是我們的。就像論壇主題一樣“山止川行”,全球產品模式在中國已經行不通了,你還在強推,山就在那里,不撞南山不回頭,一定是做不到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股東雙方首先要在思路上轉變,允許用中國的產品、中國的技術、中國的標準、中國的速度,做全球化合資品牌產品。我覺得東風日產在股東雙方的支持和思想轉變上快了一步,或快了半步。
第二,關于爆款的思維,其實就是極致的產品力。現在中國客戶需求非常清晰,彩電、冰箱、沙發是基礎配置,安全是核心配置,但智能化已經從選擇項變成必選項。它已經是一個命題作文,不是讓企業自由發散的,爆款邏輯就是極致的產品力。
第三,我覺得要重視渠道,剛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田甜也提到,渠道一定要跟著爆款思維邏輯轉變。以前合資公司的渠道是企業的資產,但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有時也會負重而行,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極致渠道變革。可能在N7上采取的模式,把我們的渠道變成了中國最復雜的渠道模式,既有傳統經銷商體制,又有“訂交服”分離模式,既有1S、也有2S,就是要適應中國市場環境。此外,我們也組建了合資公司最復雜的渠道形式,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打造爆款比較重要的點。
當然,最重要的基礎邏輯就是要學習。我們要學習自主、新勢力,比如小鵬和小米,要向先行者致敬,把自己當作合資新勢力。
馬振山:現在中國新能源車戰略如火如荼,但很多跨國公司都宣布放緩新能源戰略轉型,您怎么看燃油、純電、混動這幾個技術路線?Stellantis下一步有什么想法?
曾迪灝:中國現在2300-2400萬臺的市場體量,外資品牌空間還有30%,大約700萬臺,這樣的體量對外資品牌來說已經是除美國、歐洲以外的第三大單一市場,是非常大的一個市場,我們需要去爭取、更需要留在中國。作為一個營銷人,首先要想到的是“在中國、為中國”。
剛才提到如何打造爆款,怎么能夠成功,我兩周前也認真試駕了東風日產N7,確實是我們學習對象。
對于外資品牌要堅持長板,我認為長板總結為三塊:
一是設計原創性和獨特性,這是我們的優勢。現在國內自主品牌也請很多國外設計師,同時也有很多惺惺相惜的借鑒或設計,但我們品牌的原創性設計一定是要堅持的,比如Jeep品牌標志性的方盒子造型和進氣格柵,這是我們要堅持的。
二是品牌資產,現在中國有很多新能源品牌在誕生、也在消亡。Stellantis集團全球排名第四,跟前面幾個集團最大的差別是我們有法國、意大利、美國截然不同的三種風格品牌,而Jeep品牌賴以生存的基本點就是越野屬性和用戶社群。
第三,中國標準和世界標準現在有很大差別,這一點其實是我們跨國公司的優勢。我們對于車輛制造、可靠性、耐用性、調教、底盤以及碰撞法規方面有一些獨到之處,可適應全球發展,這是我們需要堅持的。
當然我們也有短板,原來的拿來主義是把全球產品引入中國,再做一些很小的本地化適配,但現在中國市場變化速度太快,讓跨國車企難以面對。
再從營銷手段來說,我相信現在外資車企已經跟上了,我們很好地利用了社媒,大家已經同步。但是差別最大的還是產品定義,現在中國車企在成熟的平臺上開發一款產品的時間在18-24個月,之前跨國車企是4-5年。所以我們的產品迭代跟不上,一定要利用本土優勢,同時和中國的用戶共創。
更要和本土合作伙伴一起,共同降低制造成本。其實歐洲和美國車企在新能源轉型的初段,投入也很大,有很多新能源產品的價格無法適應中國的激烈競爭。從這點來說,我們從成本上一定要跟中國供應鏈企業做到無縫銜接,降低成本。我覺得做好這幾點,跨國車企抓住中國市場的那30%市場份額,還是能夠活得很好。
最后談一下能源類型,現在按照我們在全球的銷量分布來說,純電車在美國和歐洲已經遇到瓶頸了,但混動車在中國和全球可以找到一些銜接點、共同點。中國的PHEV和REEV技術,可以借鑒到全球。
馬振山:在智能化上,合資車企用華為輔助駕駛就會“丟魂”,現在能不能既用華為技術,同時又能擁有獨特競爭力?北京現代有何考慮?
吳周濤:合資企業要想在中國市場持續發展下去,核心是要做好本土化研發。但本土化研發不是簡單地建技術中心就可以了,真正重要的是工程師、決策者都要是本土化人才。同時,要跟本土企業合作,包括輔助駕駛企業、互聯網企業,還包括生態、技術等多方面,其實都應該進行本土化合作。當然,本土化技術也是多樣化的,并非都要與華為合作,這也不是一個市場正常的狀態。
現在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多技術,方案不同,選擇余地很大,關鍵是我們要快速應用這些技術。因為過去合資企業在這方面很慢,我認為真正認識過來是在2023年的上海車展,因為之前疫情原因,很多跨國企業不太了解中國發生的大變化。
近兩年,我們可以看到合資企業有很多新產品推向市場,我估計未來兩三年,包括北京現代,下半年就會上一個新產品,我們采用的還是純電平臺,這個平臺是韓國現代的全球化平臺,所以成本較高,但我們做了很多本地化改進,為了降低成本。第二,在智能化座艙方面,我們與本土公司合作,未來可能會推出更高的L2、L3、L4。一方面要合作,一方面也要自己研發,根據中國市場變化、技術趨勢,這是我們未來考慮的一些方面。
馬振山:東風日產這塊怎么考慮?
高政浩:合資品牌到底要什么樣的靈魂?如果客戶需求就是我的靈魂,實際上大家就可以把這些顧慮放到一邊了,因為客戶需求一定是我們要追求的。
對東風日產來講,在智能化時代,我們的方案和方針是“朋友圈越來越大,朋友越來越多”,比如N7座艙是自研的,輔助駕駛系統是跟Momenta合作,今年11月即將推出的天籟智能版車型,就使用了華為座艙。
除此之外,我們還在考慮8萬元或10萬元以下的燃油車是否需要智能化?這些客戶有沒有需求?用什么方案解決?所以在智能化時代,合資品牌要分清哪些自己做,哪些要跟合作伙伴做,要拿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我覺得這不是失去靈魂的問題,而是我們要滿足客戶需求的話題。
馬振山:從這點來看,我覺得北京現代、東風日產在核心技術和全球資源上,都有一套自己的策略和戰略,利用好企業的核心優勢。
我想再問下曾總,現在來看中國的合資企業出現了一些分化現象,有些企業退出中國市場,有些加大中國本土化研發,并反向出口。從全球視野角度上看,中國汽車市場現狀和趨勢是什么?合資企業對股東的作用和戰略意義是什么?
曾迪灝:我上周在韓國,發現85%都是現代起亞集團的車,但還有15%,我也看到有很多Jeep車。濟州島有60萬人口,一天可以看到5輛以上的Jeep車。
第一,從行業發展來說,像美國、日本、韓國、中國,這種汽車強國一定是本土品牌占據主導地位,但一定會給國際品牌留下一些位置,所以“在中國,為中國”是有基礎的,也是所有國際企業在華發展的決心。
第二,我看到今天上午場論壇的一些分享也提到,中國智能化、電動化汽車變革應該是過去一百年以來的第三次變革。之前有福特生產線、豐田精益管理,第三次變革中國走在了潮頭。所以對國際車企來說,除了“在中國、為中國”外,還有“在中國、為全球”。這也是為什么Stellantis集團以15億歐元入股零跑,并幫助零跑做出海。既可以幫助中國品牌走向全球,又可以深入融合進中國汽車產業鏈中,改善全球新能源及智能化成本、產業鏈完整程度,提高競爭力。這一點也是我們希望能從中國市場、中國合作伙伴身上學到的。
所以從這兩點來說,對于在中國繼續投資有信心,外方股東也非常有信心。
馬振山:我覺得未來“卷”不是內卷,“卷”可能是一個主基調,但“卷”的方向會有變化,可能更加聚焦客戶需求,比如女性市場、家庭市場、越野車市場。所以我覺得未來中國市場的“卷”,會向這些方向“卷”,算是一種正確、健康的方向。北京現代對于未來中國市場電動化的戰略有何計劃?
吳周濤:我們現在已經最大化和中國本土企業合作,包括平臺、技術,尤其是在輔助駕駛方面的技術,我們已經都開展了。我相信隨著技術、平臺、產品不斷開發出來,并提高效率,我認為未來合資企業在中國新能源市場還是大有可為的。現階段,新能源車市場確實有很多問題,作為一個合資企業,就要去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好了,就成為了合資新勢力。
馬振山:我注意到北京現代新能源車原創性非常強,品牌獨特性非常強。
吳周濤:這是現代作為全球品牌一直在堅持的。因為我們知道,除了豐田、大眾,現代汽車全球排名第三,在原創方面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未來在中國新能源車上,一方面是要堅持這些優勢,同時因地制宜,未來所有開發的產品,除滿足中國市場外也會滿足全球市場。現代非常重視中國市場,因為現代再要往前發展,再提高國際市場地位必須把中國做好,而且我們過去在中國確實也做好了。基于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對未來發展是非常明確的。
馬振山:我們對于北京現代也非常有信心,以前輝煌過,再創輝煌。
吳周濤:謝謝!正在好轉。
馬振山:東風日產能否透露下未來的電動化戰略?燃油車是否也要全面智能化?
高政浩:東風日產已經全面轉向電動化和智能了。N7作為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第一款車,目前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6月銷量6189輛,7月銷量6455輛,8月產能就會突破一萬輛,8月交付要過一萬輛。在N7之后,我們的新產品全部都是智能化產品,今年馬上推出N6,這是一款插混車型,12月就會上市。明年3月還會有一款中大型SUV車型上市,該車是純電、增程雙動力。明年下半年還有一款中型SUV上市,未來還有兩款高端SUV。
東風日產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上,車型是全部都規劃好、準備好的。我剛才強調,股東雙方思想已經轉變,各方面推進很快。還有一個最重要原因,這些車型從誕生就是全球化車型,N7現在已經在做全球化準備,東風日產宣布重新再成立一個出口公司,這個出口公司也已經發了新聞公告,今年9月將會掛牌。
接下來在中國設計和生產制造的智能化產品,將通過日產全球網絡迅速進入全球其它市場。這些戰略的轉變,重新把東風日產定義為一個日產全球電動化、智能化產品的基地。
馬振山:通過吳總、高總給我們透露信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合資企業的反攻已經開始。而且后面的產品源源不斷,從小型車到大型車、從插混到純電,中國市場的選擇會越來越多。曾總,還有一個問題問您,Jeep何時推出電動車和插混車?這也是Jeep車迷一直期盼的事。
曾迪灝:我想從兩個方面回答。
第一,Jeep品牌的插混車很早就推出了,牧馬人4xe就是插混車。但插混車存在短板,因為牧馬人4xe是進口車,技術方案與中國插混車存在區別。牧馬人4xe更多是強調通過能力、爬坡能力,而不是考慮通行需求,例如100-200公里的純電續航,這是我們需要補齊的。
第二,我們作為跨國車企,確實也需要向東風日產學習,盡快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出一些更適應中國消費需求、價格極具競爭力的產品。我覺得所有跨國車企一定會與中國合作伙伴,繼續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
馬振山:通過今天的交流,我覺得合資企業在中國的反攻剛開始,我們非常期待北京現代、東風日產、Jeep品牌能夠迎來第二春。謝謝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