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坦克300柴油版在-30℃的環境風洞試驗室中完成一鍵啟動、快速制熱等關鍵操作時,它跨越的不僅是極寒的物理障礙,更是中國汽車從產業制造到科技賦能國家戰略的進階門檻。2025年10月11日,長城汽車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簽約合作,讓“長城車”與“長城站”完成了跨越時空的精神呼應,更標注了中國民營制造與國家科研體系深度融合的新高度。

此次合作的核心突破,在于開創了“需求牽引研發、實戰驗證技術”的產業創新新模式。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對科考用車的動力可靠性、極寒適應性、復雜路況通過性等嚴苛要求,本質上是為自主汽車技術設立了全球頂級的“試煉標準”。而長城汽車憑借覆蓋2000余項試驗的全場景驗證體系,以及在熱管理、耐久可靠等維度的體系化能力,最終通過綜合評估脫穎而出,這背后是中國汽車工業數十年深耕核心技術的必然結果。更值得關注的是,未經特殊改裝的量產版300即將登陸南極長城站,這種“原廠品質即達科考標準”的突破,打破了極地用車依賴定制改裝的行業慣例,成為中國汽車制造實力的生動注腳。
從行業發展維度看,這場合作重構了民營車企與國家科研的聯動邏輯。以往極地科考裝備多依賴進口或專項研發,而長城汽車以企業身份深度參與,不僅將自主核心技術與極地保障需求精準對接,更通過技術人員以正式科考隊員身份參與任務、試驗平臺共享等機制,搭建起“科研需求-技術研發-實戰驗證-產業升級”的閉環。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的技術輸出,而是讓極地極端場景成為汽車技術迭代的“天然試驗場”——正如長城汽車副總裁劉艷釗所言,這份認可已轉化為沉甸甸的責任,而這份責任終將反哺產業升級,推動中國汽車在極限環境技術領域形成獨特優勢。

在國家戰略層面,此次合作是“裝備自主可控”理念在極地科考領域的重要實踐。從水下機器人穿透北極密集冰區實現“跟跑”到“領跑”的突破,到坦克300躋身極地科考裝備序列,中國極地探索正逐步擺脫對外部技術的依賴。當“長城車”馳騁在南極冰原,它承載的不僅是科考物資,更是中國制造業支撐國家科研事業的底氣,是“家國智造”力量在地球最南端的具象化呈現。這種由民營產業力量賦能國家戰略的模式,為航天、深海等更多高端裝備領域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當然,我們也需清醒認識到,單一車型的成功入選只是起點。極地環境對車輛的長期耐久性、極端低溫油品適應性等仍有更高要求,后續的實戰反饋與技術迭代更為關鍵。但不可否認的是,長城汽車與極地研究中心的合作,已為中國汽車打開了通往高端裝備領域的新通道。

展望未來,隨著“極地共研”模式的深化,中國有望逐步形成自主可控的極地用車產品形態,而這些在極端環境中淬煉的技術,終將下沉至民用市場,提升全球用戶的出行體驗。從南極長城站到全球消費市場,從單一車型到全動力布局,長城汽車的“極地征程”,正是中國汽車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縮影——以核心技術為筆,以國家需求為墨,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書寫屬于中國的硬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