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奧迪最新人事變動,李鳳剛調任一汽富華生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此次調整系郭永鋒與李鳳剛崗位互換,這是一汽奧迪今年以來的第四波人事變動。
這顯然不是一次普通的人事變動,因為李鳳剛在2023年10月接替孫惠斌,出任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至今尚不滿兩年時間,這與以往該職位四年一屆的任期慣例明顯不符。這次火線換帥,核心原因在于一汽奧迪正面臨嚴峻的內外挑戰,銷量持續下滑的態勢亟需有效扭轉。
一汽奧迪不容有失
奧迪2025年上半年在中國市場面臨巨大壓力,銷量為28.76萬輛,同比下滑10.2%,不僅落后于寶馬(31.8萬輛)和奔馳(29.32萬輛),其純電動車型銷量也大幅下滑23.5%。
奧迪在中國市場的純電動車型(BEV)銷量同比下滑了23.5%,這與其純電車型在全球市場交付量增長32%形成了反差。截至2025年上半年,奧迪的純電動車在其總銷量中的占比僅為12.9%,這與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已達44.3%相比,明顯滯后。
當然,這不是奧迪一家的問題。所有的合資品牌,無論是普通大眾品牌,還是高端豪華品牌,都面臨著新能源轉型不利的尷尬處境。
奧迪在中國市場面臨壓力,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中國本土新能源品牌強勢崛起,問界、理想、蔚來等品牌通過智能化、電動化優勢,在30萬元以上的價格區間與奧迪的主力車型形成了直接競爭。以問界M9為例,連續11個月保持50萬元以上SUV銷量冠軍;其次是奧迪部分車型(如奧迪A4L)被指產品力老化,智能駕駛配置欠缺。此外,為應對銷量下滑,奧迪部分車型降價幅度較大,但效果有限,且對品牌溢價和經銷商體系造成了壓力;第三,“南北奧迪”的內耗也加劇了內部競爭,雙方為爭奪市場甚至打起價格戰,進一步損害了品牌溢價。
對于一汽奧迪而言,2025年最大的動作當屬Q6L e-tron家族和A5L上市。前者是首款PPE平臺純電SUV,代表著電動化攻堅,通過PPE平臺和華為乾崑智駕,確保在純電領域的技術競爭力;后者基于全新PPC平臺打造,搭載華為智駕系統,賦予燃油車全新的智能體驗,延長其市場生命力。可以說,一汽奧迪在2025年不容有失,只許勝不許敗。
郭永鋒臨危受命
以上,作為奧迪中國當下銷量的絕對擔當,一汽奧迪面臨的局面更加復雜。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汽奧迪在2025年進行了多輪人事調整:
一月調派劉洪濤、梁梁分別執掌網絡與市場業務,夯實基礎運營;五月推動銷售端輪崗,劉洪濤轉任銷售負責人,蔡宇接棒網絡管理,試圖提升市場響應速度;七月將紅旗華北區總監馮衣鵬調任北區負責人,其上任僅一個月便拿下區域銷量第一。但這些局部小的調整動作未能扭轉整體下滑態勢。
此次郭永鋒接掌核心崗位,本質是一汽集團“換帥破局”的決心體現。郭永鋒的履歷顯示,他是一汽體系內一位具有新能源營銷和用戶運營背景的實戰派。
他曾推進一汽-大眾“以用戶為中心、以數智化為驅動”的營銷理念,大幅縮短訂單響應周期,并將渠道庫存系數降至行業低位。助力一汽-大眾成為合資品牌中首個新能源年銷突破10萬輛的企業。這份經驗對于電動化轉型滯后的奧迪尤為寶貴。
他在執掌一汽富華生態有限公司期間,構建了覆蓋新車、二手車、零配件等的數智零售生態體系。這對其推動奧迪的“融合直售模式”和用戶運營有直接幫助。
郭永鋒接任后,需要面臨幾個核心挑戰:
1、他需要推動Q6L e-tron等新產品的市場認可,加速電動化突破,同時在轉型過程中,找到提升和鞏固奧迪品牌豪華感知的有效途徑,重新塑造品牌價值;2、推動“融合直售”模式落地,該模式要求全國統一定價,旨在提升用戶體驗,這需要平衡經銷商傳統利益;3、減少一汽奧迪與上汽奧迪的內部競爭和資源內耗,推動差異化定位。
這也意味著一汽奧迪的轉型重點從“理念倡導”轉向“體系化落地”。
對于一汽奧迪而言,此次換帥是中國市場激烈競爭和電動化轉型壓力下的關鍵調整。
百姓評車
郭永鋒的上任無疑責任重大,一方面要穩定燃油車基本盤,一方面要加速電動化布局,還要靈活應對“南北奧迪”的復雜局面。其在一汽體系內豐富的銷售和數字化經驗或許能為破局帶來新思路,但最終能否帶領一汽奧迪重返增長軌道,我們將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