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9 日成都車展,榮威 M7 DMH 的預售開啟讓中大型混動轎車市場多了一抹爭議性色彩 ——9.78 萬起的預售價,搭配 160km CLTC 純電續航,直接擊穿了此前 10 萬級混動車型的 “續航 - 價格” 平衡點。
作為上汽榮威年度重磅車型,這款前勞斯萊斯設計師操刀的產品,一邊以 “長續航平權” 為口號,一邊拋出 “零自燃保障 + 三電終身質保” 的權益組合,真的那么值嗎?
二、160km 續航是亮點
先看最直觀的參數對比。榮威 M7 DMH 的核心優勢集中在 “續航” 與 “價格”,但同級競品在品牌積淀和市場驗證上更具優勢,消費者需結合自身需求權衡。
榮威 M7 DMH 的價格門檻比 低 1.2 萬元,純電續航卻多出 36km,對于日均通勤 30km 以內的用戶,“一周一充” 的宣傳具備實際意義。但需注意,秦 PLUS DM-i 已累計超百萬銷量,市場口碑和售后網絡更成熟;帝豪 L Hi?P 則以 “3 擋 DHT” 的動力響應見長,各有側重。
三、DMH 6.0 的 “自主控制”
榮威 M7 DMH 的續航與能耗表現,核心依賴其全棧自研的 DMH 6.0 系統。客觀來看,這套系統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技術點:
其一,硬件層面的熱效率優勢。48.1% 的發動機指示熱效率在當前混動機型中處于第一梯隊,這是其 “2L 級超低能耗” 的基礎 —— 專業媒體實測滿油滿電綜合續航 2143km、百公里油耗 2.57L,數據上優于秦 PLUS DM-i 的 1500km + 綜合續航(官方數據)。但需明確,“2.57L” 是理想工況下的結果,日常擁堵路況下能耗大概率會回升至 3.5-4L 區間,仍屬優秀但不必神化。
其二,軟件層面的 “自主控制” 突破。官方強調 “行業唯一實現發動機自主控制”,并搭載 21 合 1 混動管理系統 PICU。通俗講,就是擺脫了外資混動系統的算法依賴,能通過 One-Chip 中央大腦更精準地分配油電資源。比如高速巡航時發動機直驅效率更高,系統會提前預判路況切換模式,這一點在 120km/h 滿載測試中能拿到 “油耗 TOP2” 的成績可作佐證。
多說一句,DMH 技術已歷經 10 年研發和超 1000 萬公里測試,混動系統的長期可靠性/穩定性還是值得投信任票的。
四、“終身質保” 很誘人
消費者購車除了三大件,配置和售后權益同樣關鍵。我們將榮威 M7 DMH 與同級平均水平對比,看看 “超值” 是否名副其實。
榮威 M7 DMH 的 “殺手锏” 是 “三電終身質保” 和 “零自燃保障”—— 這在 10 萬級車型中幾乎是獨一份,直接擊中了用戶對混動車型 “電池安全” 的核心顧慮。但需注意,“終身質保” 通常要求 “首任車主 + 定期 4S 店保養”,過戶后權益失效,這一點在訂車時需與經銷商確認清楚。
配置上,乳膠感座椅和超大儲物空間是加分項,尤其適合家庭用戶;但輔助駕駛功能僅頂配車型提供,中低配車型的智能配置相對基礎,追求科技感的用戶可能需要加錢上頂配。
五、“豪華美學” 有誠意,大模型落地待觀察
作為約瑟夫?卡班加盟上汽后的首款量產車,榮威 M7 DMH 的設計確實有別于傳統自主車型:直瀑式前臉、榮耀迎賓光毯、近 5 米車身(具體尺寸未公布,官方稱 “中大型”),營造出不錯的豪華感,不過 “大氣” 的同時也略顯保守,未必符合年輕用戶的審美。
- 智能交互方面,“豆包推理大模型首發上車” 是最大亮點。官方稱其能實現 “語義深層理解” 和 “跨域切換”,比如一句 “打開空調并導航到公司” 可同步執行多任務。但從行業現狀來看,車載大模型的實際體驗往往與宣傳有差距 —— 識別速度、離線能力、場景適配性都需要實測驗證,目前只能看作 “前瞻性配置”,不宜作為核心購車理由。
結尾
綜合來看,榮威 M7 DMH 是一款定位精準的 “務實型” 混動轎車:9.78 萬起的價格、160km 長續航、終身質保,精準戳中了三四線城市家庭用戶 “既要續航長、又要價格省、還要有保障” 的需求。
如果你充電方便、預算卡得死,M7 DMH是10萬內純電續航最長的務實選擇;如果追求“全都要”,優選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