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理想汽車掌門人李想表示,在20萬+的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中,CR3將拿下70%以上的市場份額。
廠長心中的CR3當然包括理想汽車,另外兩家大概率指的是特斯拉、華為系。
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誰能想到CR3的格局起了大變化!
01
在《黃金時代》里,王小波忍受著晨勃的煩惱,覺得想愛、想吃、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的自己會一直生猛下去。
卻不想生活就像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把他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慢慢地頹了下去。
放在兩年前,馬斯克也覺得登頂世界首富的自己和拿下全球銷冠車型榮譽的特斯拉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他。
進入2025年,一切都變了。
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的歐洲區銷量近乎腰斬,中國區銷量出現5.4%的下滑。
核心主場美國區的銷量前期受到馬斯克深度從政的影響,而現在將要受到大而美法案即將取消單車7800美金電動車補貼的影響。
單說中國市場,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0.3%,特斯拉嚴重跑輸大盤。
在一起一落之間,特斯拉在中國本土20萬+市場中的份額占比已經從2024年同期的28%下滑到了15%-18%之間。
這就意味著,特斯拉已經退出了中國本土20萬+市場的CR3榜單!
殘酷的事實擺在這里,接下來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特斯拉中國本土銷量下滑是一時馬失前蹄,還是會繼續延續下滑趨勢?
問題的答案恐怕不容樂觀,也不會讓馬斯克滿意。
先看事實,2024年,特斯拉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增長8.8%,進入2025年,第一季度銷量同比增長1.65%,第二季度同比下降了11.8%,銷量曲線的走勢是一路向下的。
再看市場格局,特斯拉Model 3已經被小米SU7挑落馬下,其銷量擔當煥新版Model Y似乎也將被小米YU7戰敗。
目前,小米YU7產能有限,還不足以威脅Model Y的銷量。
但是,根據有關消息,小米已經通知供應商到年底前將產能爬升至月產5.5萬輛。
屆時,特斯拉Model Y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最大的暴擊。
02
特斯拉中國區市場銷量下滑,離不開小米崛起的助力。
如火箭一般異軍突起,起勢無比迅猛,恰恰與特斯拉的落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讓人不由得聯想起李云龍那句“老子打的就是精銳”的萬丈豪氣。
關于小米汽車爆火得如此迅速的成功方法論,網上已經有了太多的討論,總結下來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最大的功臣是SU7和YU7那卓爾不群的外觀設計。
雖然有人抨擊小米“偷感十足”,并送上了保時米、法拉米的揶揄。
但不容否認的是,與一眾競品的鴨蛋、鼠標式外觀相比,它的長車頭設計帶來的修長車身確實帶來了不一樣的外觀沖擊力。
其次,小米汽車能迅速深入人心,搶占那么多人的心智,離不開過去十五年來小米打造的國民品牌形象以及千億身家的雷軍身段柔軟、謙卑到塵埃里的人設。
和雷總開一樣的車、吃同樣的早餐,這種誘惑是很多早上吃苦、中午吃虧、晚上吃老板畫的餅的米粉拒絕不了的。
最后,小米汽車能夠在供應嚴重過剩的本土市場里一騎絕塵般地殺出重圍,最應該感謝的是其「人車家全生態」造就的差異化產品力。
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打破了以車為中心的傳統邏輯,轉向以人為中心的場景融合。
其中,磁吸設計是其硬件生態的關鍵載體。
通過磁吸,小米汽車可以接入各種各樣的生態設備。
澎湃OS則是其軟件生態的關鍵載體,統一的OS和Link協議實現了手機、手表、汽車、家居設備的無縫協同。
軟硬雙管齊下,讓汽車從出行工具演進成為可自定義的智能移動終端,追求個性化和科技感的年輕用戶怎能不喜歡?
03
在一個存量競爭的市場中,永恒的劇本是你爭我搶、劍拔弩張。
由于24年年底促銷帶來的需求透支、新車問界M8和M9改款二季度上市引發的持幣待購、以騰勢N9為代表的同級競品的分流,曾經在24年銷量翻了兩番的問界進入2025年的第一季度頹勢盡顯,銷量甚至出現了接近同比腰斬。
不過,隨著填補M7與M9之間市場空白的新車M8、產品力更強的問界M9改款的上市,問界于第二季度迎來了強勢反彈。
成績固然喜人,但依然有很多人表示懷疑。
他們的主要疑問在于,鴻蒙智行合作伙伴由四界變五界,很多合資品牌、自主品牌也紛紛上車部署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在智界、享界、尊界、尚界和其它品牌強力爭奪華為影響力的大背景下,問界的強勢是否能夠持續下去?
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其它四界的分流導致問界無法獨享華為的品牌光環。
但是,華為五界的車型、風格、目標用戶有著一定的區隔。
在這五界里,按照合作順序,問界定位細分市場容量最大、利潤率最高的中高端SUV市場。
智界定位25-35萬元轎跑市場。
享界定位40萬元以上的行政豪華市場。
尊界定位百萬級超豪華市場。
尚界定位15-25萬的年輕化市場。
尚界和智界市場空間大,但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利潤率承壓。
尊界和享界單車利潤更高,但市場容量有限。
惟有問界主攻的中高端SUV市場兼具市場容量大和溢價空間高的雙重優勢,可以得益于技術溢價和規模效應的雙驅動。
為了避免資源的內耗,華為會嚴格界定五界的定位,平衡五界之間的內部競爭,并通過技術的共享持續為問界提供技術溢價,通過供應鏈協同實現規模效應,推動成本攤薄,提高問界車型的綜合競爭力。
別妒忌,賽力斯于華為危難之際投懷送抱,問界搶占下這么好的市場定位,也算是華為的投桃報李了。
放眼20萬+市場,理想、蔚來、小米、特斯拉、問界、極氪、方程豹、騰勢都非常給力,此時再回看CR3的說法,廠長確實預見到了,只是沒想到獲得門票的選手居然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