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出口占比僅為4%,到如今每生產5輛車就有1輛用于出口,5年間,出口成了中國汽車行業發展最快的板塊。
變化不止體現在總量上。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總體出口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雖然增長幅度回落,但具體到各個車企的排名,以及不同區域市場的情況,變化與競爭卻比國內市場還要激烈。
在國內市場滲透率連續超過50%以后,中國的新能源車也在繼續“卷”向海外。上半年,新能源出口量同比增長超75%。反觀燃油車,雖然依舊是出口主力,但總量卻下降了7.5%。
具體到出口企業上,在連續兩年國內市場穩居銷冠之后,比亞迪也開始加速攪動海外市場。今年上半年不僅成為自主品牌中海外銷量最高的一個,甚至在歐洲市場也首次超越了特斯拉。
借助新能源汽車,中國車企向全球市場輸出著影響力。當然另一方面,海外市場的環境變化也在影響著中國車企。
從上半年各個車企的出口表現來看,不少企業出現了下滑,最主要原因還是受到了俄羅斯市場的影響。兩年前,這里曾是中國汽車出口第一大市場,在其拉動之下,中國順利超過日本成為了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但到了今年,幾乎所有中國車企在這個市場都出現了20%以上的跌幅。取而代之的,是中南美洲、中東等地區出口量的持續向上。
一句話總結,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不僅創下了銷量新高,在新能源的拉動之下,各種排名也和往年發生了巨大改變。
NO.1 [ 比亞迪超奇瑞,成單一品牌第一 ]
從生產廠商排名來看,已經連續多年位列中國乘用車品牌出口第一名的奇瑞,依然保持了領先的位置。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成績,也是奇瑞、捷途、星途等品牌共同努力的結果。
事實上由于俄羅斯市場的下滑,單就奇瑞品牌來看,今年上半年的海外銷量同比下滑了8.2%。反而是捷途品牌,依靠旅行者、自由者等方盒子車型,在中東等地有著不錯的表現,成了整個奇瑞出海最大的潛力股。
分品牌來看,今年上半年變化最為明顯的,還當屬比亞迪。
在2024年時,比亞迪的出口量在所有品牌中還位居第三位。到了今年上半年結束,不僅實現了翻倍暴漲,總銷量首次突破40萬輛,在排名上也超越了奇瑞、名爵,在海外市場也成了中國品牌銷量冠軍。
與燃油車出口名單中一些國內已經停產的車型不同,在海外市場帶動比亞迪銷量增長的,同樣是在國內熱銷的產品。比如,宋PLUS不僅在國內是比亞迪最受歡迎的SUV,在海外市場,也成了中國車企銷量最好的車型。而海鷗、元PLUS、宋Pro等,也都實現了國內國際的同步熱銷。
2025年上半年分車型出口量TOP20
在銷量排名中,另一部分變化較大的企業,當屬合資品牌。從起亞、現代到沃爾沃、福特,面對中國市場的壓力,越來越的合資品牌開始反向突圍。今年上半年,悅達起亞的累計銷量約為12.4萬輛,在這其中出口的數量就達到了8.6萬輛,占到了總銷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與比亞迪以及合資品牌的上漲趨勢不同,反觀以吉利、長城、長安為代表的大部分自主品牌,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量反而出現了逆勢下降。
2025年上半年分品牌出口量TOP20
下滑的原因,除開頭提到的俄羅斯市場的巨大影響之外,也有各個車企的因素。比如廣汽傳祺,今年上半年時國內外銷量都呈現明顯下滑;而在此前的業績溝通會上,吉利的高層也曾反思,面對海外市場的快速變化,吉利存在調研不足、反應不快、資源支持力度不夠大的問題。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燃油車出口上,一些國內市場表現并不理想的車型,到了國外市場反而大受歡迎。奇瑞的探索06C-DM、歐萌達,江淮的X8 PLUS在國內市場最近一年的銷量也只有上千輛甚至幾百輛;名爵ZS、哈弗初戀、寶駿310等在國內已經停產之后,反而成了各自品牌的出海利器。
NO.2 [ 對俄出口大跌,車企急尋新市場 ]
在銷量排名的變化之外,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的另一個明顯變化在于,目的地也開始有了調整。
自從去年四季度,俄羅斯針對進口車型征收報廢稅之后,中國車企向當地的出口就開始受到影響。再加上今年1月,俄羅斯的進口車關稅同比提高了20%-38%,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俄羅斯的數量較去年同期已經減少了29.8萬輛,下滑幅度高達62%。到6月份時,俄羅斯已經從曾經的中國車企第一大出口市場下滑到了第五。
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地區TOP10
取代俄羅斯成為第一大市場的,是拉美市場的墨西哥。今年上半年,中國車企對這一市場的出口同比增長了24%,超過了28萬輛。這里也是中國車企深耕已久的出口目的地,在過去兩年一直僅次于俄羅斯,位居第二。奇瑞、上汽曾是出口墨西哥的主力軍,如今,比亞迪也開始在這一地區發力。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到墨西哥的新能源乘用車增加到了10萬輛,同比增速157%,是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借助于新能源的增長,上半年出口增量較大的地區還有阿聯酋、澳大利亞和菲律賓。
作為中國車企出口中東的中轉站,上半年中國車企針對阿聯酋的出口量同比大漲了61%。嗅到中東土豪電動轉向的機遇,越來越多的新能源品牌開始在這里發力。繼去年小鵬和蔚來先后在阿聯酋舉辦發布會、開設旗艦店之后,今年5月,嵐圖也在阿聯酋舉行品牌發布會,正式進軍中東市場;6月份,比亞迪在迪拜的首家旗艦店也正式開幕……
有咨詢公司預測,到2030年,中國汽車品牌在中東和非洲的市場份額將達到30%,而在去年時這一比例僅為10%。
在國內市場,今年上半年純電車型的增速罕見地超過了插混,終結了后者自2021年以來連續四年“增速領跑”的格局。但在海外,情況恰恰相反。
上半年時,中國純電車型出口約99萬輛,同比增長17%,在歷年增速中,這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數據。而插混車型出口方面,上半年的同比增速則達到了177%。雖然有基數低的因素,但不得不承認,從澳大利亞到東南亞,從中東到歐盟,插混正逐漸成為中國對諸多地區的出口增長新亮點。
NO.3 [ 寫在最后 ]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帆風順的增長背后,中國汽車出口也并非沒有不足。
在插混出口量增長的同時,純電車型的出口壓力卻有增大的趨勢。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在分析中提到,目前歐盟市場仍是純電車型出口的絕對主力,其他地區的需求則相對波動較大。但中國的純電車型過于追求高端和大型化,缺少適合歐洲的純電小車,未來有可能成為制約銷量增長的短板。
而從出口均價來看,最近幾年也開始持續回落。除乘聯會指出的價格更高的“特斯拉占比下降”的因素之外,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以及從國內打到國外的價格戰,恐怕也是重要因素。
“上半年看國內,下半年看海外。”相較于國內市場逐漸穩定的格局和趨勢,下半年的海外市場更值得關注和期待。根據預測數據,在上半年出口量突破300萬輛之后,下半年中國汽車出口有望突破400萬輛,全年站上700萬輛的新臺階。
在調整策略之后,下半年車企的出口排名會不會發生新變化;在出海過程中,中國車企還會創造出哪些新成績,一起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