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駕競爭烈度全球第一的中國市場,BBA會達成什么樣的共識?
7月15日,寶馬集團正式官宣與Momenta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聯合開發包含國產新世代在內的多款車型,提供全場景、點到點的領航駕駛輔助功能,覆蓋高速及城區道路。
由此,作為豪華汽車“御三家”的奔馳、寶馬、奧迪,全部與這家來自中國的自動駕駛獨角獸在智駕領域實現了高度捆綁。
兩個行業意義:
一是折射出Momenta在智駕行業的“江湖地位”,在收獲BBA大滿貫榮譽后,Momenta進入智駕決賽圈已經板上釘釘;
二是代表著德系豪華巨頭對“中國方案”投出了集體信任票,中國智駕供應商正在深度接入傳統豪華品牌,并參與到豪華汽車定義權的建設當中。
但說實話,寶馬加入Momenta智駕陣營并不令人意外:時至今日,“朋友圈”已經集齊中、美、日、德系頂級車企的Momenta,憑借極具泛化性與易用性的技術方案,本身就是合資車企的頭號選擇。
真正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德系嚴選”正在形成對中國端到端AI技術的背書,Momenta的工程化能力和可靠性,已經符合全球頂級企業的車規要求。
這不僅為國際品牌與中國供應商在高階智駕領域的合作模式掃清了障礙,更產生了輻射全球的想象空間,這種結構性增量,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中國智駕產業的最大藍海。
寶馬集團中國與Momenta智能駕駛輔助合作簽約儀式
喜提BBA全家桶,Momenta憑什么?
當下的中國市場,“全球頂級車企+Momenta”的組合不是新鮮事。
在客戶數量方面,Momenta在手的高階定點數量名列業內第一,無論是海外的日系、德系、美系,國內的央企、國企、民企,幾乎應有盡有。
用數據說話,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佐思汽研發布2024城市NOA產研報告顯示,在智駕第一梯隊品牌中,Momenta在2024年底城市NOA第三方智能駕駛市場份額超60%,排名第一,與華為共同瓜分了國內近90%的智駕市場份額。
更重要的是,在合作落地方面,與某些智駕供應商有簽約、無落地的“空頭”合作不同,據去過Momenta研發中心停車場的媒體朋友說,除了大家都了解的智己車型,還沒上市的凱迪拉克VISTIQ、奔馳車標測試車型幾乎隨處可見,落地成果層出不窮。
顯然,對于這些在中國汽車占據主流地位、且積極進取押寶智能化的豪華品牌,Momenta已經是一個逃不開的選擇。
具體而言,Momenta將為豪華品牌帶來如下助力:
第一,是快速、高效地實現高階智駕落地,通過與Momenta合作,企業可以迅速地將功能拉到第一梯隊的水準,不僅節省成本,更節省時間。
畢竟,傳統合資廠商如果想在今天打造一套自研智駕是一件門檻很高的事情,而如果想進一步做出一套有競爭力的產品,百億投資、千人團隊、長時間研發只是基本配置。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合資車企、特別是豪華車企,可以在Momenta的幫助下,快速提升自己的品牌“智能含量”,從而在智能汽車的心智競爭中保持優勢,最終推動以BBA為代表的豪華品牌新能源車,在智能汽車時代也能保持品牌吸引力。
從用戶角度出發,就是讓消費者既有豪華品牌帶來的“面子”,又有駕駛體驗和智能化配置的“里子。
而對Momenta而言,這種合作顯然實現了雙贏:在為車企補足智駕短板、完成業務增長的同時,Momenta的品牌價值也在飛速提升,并以與豪華品牌合作為基礎獲取更多合作,以高打低贏得更多業務,從而進一步形成增長飛輪。
從技術飛輪到4大領先,「豪車嚴選」級智駕是怎樣練成的?
如果說豪車朋友圈是Momenta的技術實力在當下收獲市場認可的外在表現,那么驅動這一切并定義其未來的,則是貫穿其成長的核心技術哲學——“飛輪”。
在Momenta的戰略語境中,“飛輪”并非一個抽象、漂浮的概念,而是一個具象化的、能夠自我加速且不斷落地轉化的閉環系統。
這其中,“飛輪”意指以數據驅動的方式實現技術的持續進化,其核心是“量產數據 + 數據驅動算法 + 閉環自動化”,即用量產數據反哺量產研發,從而吸引更多車型合作、產生更多數據,循環往復,讓飛輪越轉越快,推動方案的智能化程度呈指數級提升。
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技術飛輪推動規模飛輪,再用規模飛輪反哺技術飛輪。
正是依靠這種行業首創的全流程數據驅動“飛輪”,Momenta的AI模型進化得以不再僅依賴于研發團隊的個體智慧,可以更多獲益于量產車型真實行駛的集體智慧,再配合強化學習,實現了技術維度的斷代領先。
具體而言,在數據驅動的“飛輪”模式幫助下,Momenta的AI技術的進化速度不斷加速,形成了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在技術、量產、適配、模式4大維度實現了行業領先,最終贏得了BBA“豪車嚴選”級別的市場認可。
首先是技術領先。
作為行業首個量產一段式端到端方案,Momenta的一段式端到端飛輪大模型將感知和規劃整合進單個系統,形成出色的性能與成本優勢,并在當前的汽車市場中,成為最為稀缺的供應資源。
在今年下半年,Momenta還將推出基于強化學習的 Momenta R6 飛輪大模型,讓模型能夠在沒有模板參照的情況下,通過自我學習探索新的駕駛行為,從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實現自我快速成長,讓車輛在安全、安心能力上,有望超過甚至大幅度超過人類駕駛。
其次是量產領先。
Momenta合作量產車型已超過130款,量產交付規模超過了30萬臺,可以在3到6個月內完成新車型的交付上車。
這個數據非常可怕,它意味著,對中國所有合資車企而言,智駕進度落后這個問題幾乎已經不存在了。
事實上,也正是在Momenta的幫助下,在、在N7等車型上,相繼實現了智駕體驗的跨越式發展,成為今年合資車型中的現象級爆款。
最后則是適配領先和模式領先。
不同于其它頭部智駕供應商,Momenta并不強制綁定硬件,適配車型已經超過了130多款車型,還可以讓主機廠也參與到智駕開發的定義與開發中來。
對品牌方而言,Momenta這種靈活的服務身段,不僅能讓智駕研發更可控,也能極大增強自有團隊的工程經驗,在實踐中鍛煉團隊,形成一種超越Tier1模式的深度聯合開發。
更重要的是,在無圖端到端方案的幫助下,Momenta的技術方案不僅全國都能開,也實現了全球都能開,這意味著Momenta不僅擁有“豪車嚴選”的口碑,也具備了“全球嚴選”的實力。
從中國到世界,中國智駕方案如何反哺全球智能化?
在燃油車時代,能夠同時與德系、美系、日系等跨國車企建立合作,并從中國市場走向全球的,只能是輪胎、玻璃等傳統汽配領域,盈利和業務想象空間都較為有限。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動力電池Tier1已然躋身全球新能源產業的領導陣營。
而現在,隨著智能汽車的普及,以智駕和車規芯片為代表的智能化領域Tier1,正在加速走向全球。
這其中,與專注動力電池領域的寧德時代不同,華為和Momenta已經有機會在智能駕駛領域復刻相同的故事:從中國到世界,同燃油車時代的博世、大陸集團一樣,形成屬于Tier1的全球品牌。
更巧合的是,寧德時代的崛起,也是緣于當時母公司ATL與寶馬的合作。在與寶馬的合作過程中,寧德時代得以將全球最嚴苛的技術標準和生產體系吸收、內化、助力其在國際舞臺進一步拓展業務。
再進一步講,與跨領域巨頭展開智駕研發不同的是,Momenta顯然是一個更具全球業務潛力的智駕供應商,這不僅緣于技術先發和業務布局優勢,也因為其股權和業務范圍更為純粹,沒有復雜的地緣政治風險。
畢竟,對企業而言最好的供應商,一定是最靈活、最穩健的那位。智駕方案再先進,不能可靠落地、不能穩定運行都是空談。
因此,在“端到端方案”與“超強數據飛輪”基礎上,多次證明了自己的工程化實力的Momenta量產工程化鐵軍,已然構成了供應商眼中決勝未來的“黃金三角”。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攻城略地的同時,Momenta也在積極展開出海業務,不僅將解決方案成功落地到歐洲、澳新、中東等市場,在業內率先實現了“全球都能開”,實現了東起德國斯圖加特,西至美國底特律的全球業務布局,更將業務觸角延伸到了日本等右舵市場,進一步提升了業務想象空間。同時,在今年4月,Momenta還和智己共同宣布將攜手展開出海業務,為出海業務協同作戰釋放了現實可能。
可以說,對Momenta而言,這種出海嘗試不僅能帶來利潤回報和技術沉淀,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Momenta的在全球范圍內的品牌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在邁出出海的關鍵一步后,Momenta手握的跨國車企客戶,有充分的可能將成為其邁向更多全球市場的關鍵助力。
畢竟,正如奧迪·上汽合作項目CEO宋斐明所說:“如果(AUDI品牌)能在中國成功,那就一定能在全球成功。”
中國的智能汽車市場,就是全球智能汽車的“搶先體驗服”。
而對中國智駕企業而言,智駕方案“更懂中國路”,或許只是開始,“造中國標準”才是企業的終極目標。智駕領域的“寧德時代”,或許正在加速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