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5年成都車展開幕只有幾天時間,這場西南地區最大的汽車盛會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矛盾景象:一方面,缺席的品牌創下新高,越來越多車企選擇“戰略性缺席”;另一方面,一些本土巨頭如長安、吉利、比亞迪等,卻以“包館”的姿態隆重出席。
這場“冰火兩重天”的行業奇觀,恰如汽車產業變革期的微觀鏡像——有人悄然離場,有人高舉戰旗;有人質疑傳統模式的失效,有人深諳場景價值的奧秘……這些缺席者與堅守者,正是汽車市場變局的體現。
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今年成都車展的“氛圍”,那可能是“冷清”。據不完全統計,本屆車展缺席的品牌數量可能創下歷史新高。對比2024成都車展,本屆成都車展超過25個品牌缺席。
缺席車企中,豪華品牌是重災區,包括保時捷、賓利、蘭博基尼、勞斯萊斯、瑪莎拉蒂、英菲尼迪、捷尼賽思等10個豪華品牌都沒有出現。此外,合資品牌中的起亞、東風標致、東風雪鐵龍、雪佛蘭、大眾安徽,以及新勢力中的極石汽車、極星、創維汽車、遠航汽車、哪吒汽車、極越汽車等品牌,都沒了身影。
車企選擇不參展的原因,有些是因為品牌快不行了,有些則是因為沒新車不想花錢…
但缺席浪潮背后最核心的原因,其實是車企對傳統車展商業價值的集體反思。
從北京車展到上海車展,再到廣州車展,中國一年內舉辦的大型車展有五六場,再加上難以估量的眾多區域性車展,密度之高堪稱全球之最。
車展效應的邊際遞減是關鍵因素。過去,車展是車企“秀肌肉”的黃金舞臺,能帶來媒體轟炸式的曝光。但在信息爆炸時代,平臺的推薦機制只對網紅車企友好。
比如,去年北京車展,許多車企信心滿滿前去,但最后全網鋪天蓋地的卻是雷軍和周鴻祎的巡館視頻。
曝光率被削弱的同時,車展訂單的轉化率也在降低。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報告,2022年以來,車展直接促成的訂單占比從過去的15%降至不足10%。
某新勢力品牌市場總監曾算過一筆賬:北上廣車展單次參展成本約2000萬元,區域車展也要500-800萬元,但帶來的有效線索轉化率不足日常活動的1/3。
于是,車企們意識到:與其在車展上“群雄逐鹿”,不如選擇更精準的時機和渠道。
其次,數字化轉型以及線下渠道的多樣化也讓車展的“必需性”大打折扣。
后疫情時代,因為線上發布成本低、覆蓋廣、互動強,線上直播和社交媒體已成為車企發布新品的首選。
據了解,一場高質量的線上發布會,預算可能只需車展參展費用的1/5。而抖音平臺數據也顯示,車企官方直播間單場觀看量突破百萬已成常態,遠超車展單日客流。
當數字化渠道能精準觸達目標用戶,耗費巨資搭建的實體展臺,正在變成昂貴的"線下廣告牌",再疊加當前越發嚴峻的內卷局勢以及價格戰,“精打細算”的車企選擇放棄車展也是情有可原。
而與缺席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包管”參展的強勢車企。從已經公布的展臺布局圖來看,長安、比亞迪、奇瑞等國產頭部車企,不僅包攬了展館的核心區域,還計劃發布多款重磅新車。
比亞迪已經連續兩年包下成都車展的9號館,王朝、海洋、方程豹、騰勢、仰望五大品牌全陣容依次排開,并且還在場外設置了智能化街區,提供仰望U8浮水體驗、云輦-Z體驗、騰勢易三方體驗等互動專區。
奇瑞此次獨享5號館,攜旗下奇瑞、星途、縱橫、ICAR、捷途五大品牌集體亮相。其中,縱橫作為捷途全新豪華電混越野產品序列,將在成都國際車展迎來首秀;而奇瑞旗下的威麟品牌也煥新回歸,以“全球智能皮卡生態品牌”定位,瞄準西南地區消費核心市場,展現出爭奪區域市場份額的決心。
長安則以10號館為主秀場,攜家族五大品牌——長安、長安馬自達、長安啟源、阿維塔、深藍強勢亮相,全面展示其在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多元布局。
此外,長城、鴻蒙智行、吉利、北汽的展臺面積較往屆也有顯著擴容。長城汽車攜旗下哈弗、魏牌、坦克、歐拉、長城皮卡、靈魂品牌矩陣,占據超4000平米核心展區;鴻蒙智行首度集齊“五界”,攜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大品牌集體亮相;作為傳承60余年的中國越野車源點,212首次獨立參展。
這些車企為什么如此重視成都車展?
原因在于,在“缺席潮”中,車展的稀缺性凸顯了出來。過去,車展人頭攢動,品牌間“搶鏡”激烈;如今,缺席品牌越多,觀眾和媒體的鏡頭資源越集中,頂級展臺幾乎就是全場焦點。
其次,成都車展雖是區域性,但由于成都及西部地區新能源滲透率高、用戶消費能力強,再加上恰逢“金九銀十”開局的關鍵節點,依舊是每年最重要的三大車展之一,吸引了全國乃至全球媒體的目光。選擇成都車展發布新車,能瞬間登上熱搜,輻射西部乃至全國市場。
在競爭產品稀少的當下,這種曝光幾乎是“零成本”的杠桿——因為其他品牌缺席,資源自然向少數參展者傾斜。
無論是選擇缺席,還是選擇加碼,其實都是基于市場環境和自身發展的最優解。
這場看似矛盾的參展博弈,實則暗合汽車產業變革的深層邏輯——缺席者不是敗退,而是將資源投向更精準的數字化戰場;堅守者并非守舊,而是深挖場景營銷的剩余價值。
兩種選擇背后,是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生存智慧。
未來的車展或許也將分化為兩極:一端是少數頭部玩家的科技盛會,用硬核實力書寫行業標準;另一端變成區域市場的體驗嘉年華,讓消費者在煙火氣中感知汽車文化。
而那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庸者,終將在轉型浪潮中黯然退場——這不只是車展的結局,更是整個汽車產業優勝劣汰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