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監管壓力的加劇,企業不斷采用新的年齡驗證技術和策略。不斷擴展的法律和技術機制正在重塑人們的在線互動方式,引發了有關安全、隱私以及不斷變化的互聯網自由邊界的復雜問題。
要求用戶在訪問社交媒體、成人網站甚至新聞媒體等在線平臺前驗證年齡的舉措正在美國乃至全球迅速推廣。支持者聲稱,這些措施可以保護兒童免受潛在有害內容的侵害,但批評者警告稱,這可能會損害隱私、言論自由和互聯網普及。
全美已有超過20個州頒布了強制進行網絡年齡核查的法律。這些法規通常要求網站和應用程序確認用戶已達到特定年齡(通常為13歲、18歲或21歲),然后才能允許其訪問特定內容。具體做法各不相同,一些州堅持要求包含超過三分之一成人內容的平臺驗證用戶年齡,而其他州則針對任何被認為包含“對未成年人有害”內容的網站。美國最高法院已介入,維持了德克薩斯州一項禁止未成年人在線觀看色情內容的法律,并允許密西西比州的社交媒體年齡核查法繼續有效。
聯邦立法尚未落實,但最高法院的介入標志著互聯網監管的重大轉變。由于對這些要求的廣度和性質的反對意見不斷涌現,法律之爭仍在繼續,目前已有數項州法律面臨持續的法庭挑戰。
年齡驗證已成為全球趨勢。英國現在要求用戶在訪問色情網站前必須證明年齡。法國等歐洲國家正在試行政府管理的年齡驗證應用程序。澳大利亞則更進一步,全面禁止16歲以下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并要求各平臺在明年之前實施合規制度。
雖然年齡審查背后的意圖已被廣泛理解,但批評人士擔心其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我認為,許多此類法律的初衷是好的,”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詹妮弗·赫德爾斯頓告訴美聯社。“當然,我們都希望在年輕人準備好接觸有害內容之前,就保護他們免受其害。”
但她和其他人認為,強制推行普遍年齡驗證會損害隱私和言論自由,這意味著不僅未成年人,所有網絡用戶都必須證明自己的年齡。他們表示,這可能會導致從新聞到社區論壇等各種信息的訪問受到限制。
電子前沿基金會的杰森·凱利警告稱,這將造成互聯網的分裂——一個互聯網允許那些愿意表明身份的人訪問,而另一個互聯網則日益被屏蔽,遠離公眾視線。“大門背后的東西由一百個不同的決策者決定,”凱利說。
在線年齡驗證方法多種多樣。一些平臺要求提供政府簽發的身份證件,而另一些平臺則使用人臉掃描技術。一些公司正在測試人工智能驅動的系統,例如Google推出了一個實驗性的YouTube系統,可以根據觀看習慣評估用戶的年齡;Instagram也推出了一個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識別謊報年齡的用戶。Roblox要求提供帶照片的身份證件和面部掃描才能訪問成人游戲或增強聊天功能。
然而,技術缺陷依然存在:人臉掃描算法經常出現偏差,難以準確估計年齡、性別、種族或身體特征,這可能會導致對某些用戶進行侵入性的二次檢查。“有時,它對女性的識別不太準確,或者對某些種族或民族群體,或某些身體特征的識別不太準確,這可能意味著這些人必須經過額外的、侵犯隱私的篩查,才能證明他們已達到一定年齡,”Huddleston 說。
上傳政府身份證或個人照片進行驗證的過程引發了人們對數據安全的擔憂。最近發生的事件,例如Tea應用程序被盜事件,表明保留驗證文件可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由于該應用程序未能按照承諾及時刪除上傳文件,黑客不僅竊取了身份證明圖像,還竊取了私人消息。
包括 Meta 在內的大型平臺建議應用商店應該進行年齡檢查以簡化流程,但蘋果和Google等公司聲稱這些提議并未充分解決設備共享和預裝應用等實際限制。
隨著法律生效,一些小型平臺報告了合規問題。社交平臺Bluesky宣布計劃退出密西西比州,該公司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指出,該州的普遍年齡驗證規則“挑戰性超出了其兒童安全目標,并設置了限制言論自由的重大障礙,對小型平臺造成了不成比例的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