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吉利控股集團公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銷量成績單。今年1至9月,吉利控股集團總銷量達到295.3萬輛,同比增長29%;其中新能源車型銷量159.1萬輛,同比增長68%,滲透率54%。第三季度銷量102.1萬輛,同比增長28%;新能源銷量58.8萬輛,同比增長59%,滲透率58%,季度銷量首次突破百萬輛,新能源滲透率持續攀升
在汽車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2025年,吉利如何實現這一高增長?
從“多品牌作戰”到“一個吉利軍團”的效能釋放
縱觀吉利的高速增長,表面是銷量數字的躍升,內核卻是組織與戰略深刻變革的結果。業內普遍認為,吉利2024年發布的《臺州宣言》是一個關鍵轉折點。這份宣言并非泛泛而談,而是明確將“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作為核心原則,旨在打通內部資源壁壘,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

貫徹《臺州宣言》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舉措在2025年迅速落地。年初,完成對的股權交割,理順了高端品牌序列的管理關系;7月,吉利汽車與極氪科技簽署合并協議。這不僅是一次資本運作,更涉及研發體系、供應鏈管理、渠道資源等運營層面的深度整合,意味著“一個吉利”戰略邁出了最為關鍵的一步。
吉利集團管理層曾透露,通過整合,目標是在研發、管理和營銷領域實現15%至20%的效率提升。從目前看,這一進程正在穩步推進。

更值得關注的是,協同并非意味著品牌個性的消失。相反,在統一的技術平臺和采購體系支持下,吉利銀河、領克和極氪的品牌定位反而更加清晰。銀河專注于主流家用市場,領克強調運動與個性,極氪則定位豪華科技。這使得各品牌能更專注于自身的目標用戶,避免了同質化內耗。
當然,如此大規模的整合必然伴隨挑戰。如何在不同品牌文化間找到平衡點,如何確保資源分配的高效與公平,都是對吉利管理能力的持續考驗。但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清晰的戰略方向與堅定的執行力度,正是其前三季度業績飆升的重要推力。
十年超2000億研發投入鑄就體系化競爭力
如果說戰略整合為吉利指明了方向和陣型,那么持續而龐大的技術研發投入,則為其提供了沖鋒陷陣的硬核武器裝備。過去十年間,吉利累計研發投入超過2000億元,這種長期主義,幫助吉利在智能電動化時代進入了收獲期。
吉利的技術體系構建,呈現出從點到面、再到立體生態的清晰路徑。在核心的三電領域,吉利通過整合打造了統一的“神盾金磚電池”品牌,將電池安全系統與電芯技術深度融合,構建起行業領先的安全體系。雷神電混技術則將電混轎車虧電油耗降至2L/100km級別,綜合續航超2000公里,有效緩解了用戶對續航里程的焦慮。
但吉利的技術野心遠不止于此。2025年初,吉利發布了“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完成從架構、動力、底盤到座艙全領域AI應用,是全球率先完成“全域AI”布局的車企。這背后是強大的算力支撐:吉利星睿智算中心2.0以23.5EFLOPS的綜合算力位居中國車企之首,為AI大模型訓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些技術成果已迅速落地,轉化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具備L3級自動駕駛能力的“千里浩瀚”輔助駕駛系統H9方案、反應速度僅4毫秒的AI數字底盤,以及搭載超擬人智能體“Eva”的Flyme Auto 2新一代AI座艙操作系統,紛紛搭載于最新旗艦車型。代表吉利技術集大成的、吉利銀河M9、等車型一經推出便成爆款,極氪9X上市13分鐘大定破萬,其中高達80%的用戶來自高端品牌增換購,充分證明了市場對其技術價值的認可。
在新能源高歌猛進的同時,吉利并未放棄燃油車的基本盤。定位高價值的“中國星”系列燃油車前三季度銷量突破91萬輛,實現了5%的同比增長,形成了獨特的“油電雙強”格局。這不僅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更展現了吉利能夠平衡傳統與創新、在多條技術路線上并行發展的強大體系能力。
此外,其在綠色甲醇等替代燃料領域的長期堅守,也構成了其區別于其他車企的獨特差異化優勢。
“天地一體化”構筑長期想象空間
在多數競爭者還聚焦于地面車輛的“內卷”時,吉利的戰略視野已經投向了更為廣闊的立體空間。其構建的“天上衛星、地面車輛、云上算力”的天地一體化科技生態,正成為其參與未來競爭的護城河。
2025年9月,隨著吉利星座第六個軌道面成功發射,64顆在軌衛星完成一期組網,實現了除南北極外全球地表任一地點的實時通信覆蓋。這不僅是我國民營商業航天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吉利從汽車公司向立體出行科技公司轉型邁出的關鍵一步。

目前,衛星通信技術已搭載于極氪、銀河、領克等品牌的高端車型上,確保用戶在無地面網絡信號的極端環境下也能實現“永不失聯”,極大提升了安全邊界與用戶體驗。
在低空領域,吉利的布局同樣取得了實質性突破。旗下沃飛長空研發的大型載人eVTOL(垂直起降飛行器)AE200-100首架機已正式下線,并已儲備千架商業訂單。這為未來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旅游等場景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這套“天地一體化”生態的價值,不僅在于產品功能的增強,更在于其賦能整體出行的潛力。該體系已成功為杭州亞運會等國際大型賽事提供高精度定位與應急通信服務,證明了其可靠性和技術先進性,這也是一種軟實力的對外輸出。
有分析指出,吉利的這種生態布局,向市場、投資者乃至競爭對手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吉利志在成為一家全球性的立體出行科技公司,而不僅僅是一家汽車制造商。這種定位的升華,對于提升品牌價值和獲得資本市場青睞具有長遠意義。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將視野放到全球,吉利的戰略布局也日漸深入。今年前三季度,吉利海外出口銷量近30萬輛,9月單月新能源出口占比已達36%。這背后是其全球化戰略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深化。

吉利的全球化戰略呈現出“多點開花、重點突破”的特征。在歐洲市場,領克品牌新進駐捷克、奧地利、瑞士三個國家,進一步完善了歐洲市場布局。在英國市場,吉利國際EX5開啟預售;在澳大利亞市場,銀河星艦7 EM-i以STARRAY EM-i的本地化名稱正式登陸;在阿聯酋市場,極氪7X于9月末正式上市。可見,吉利正根據不同市場的消費特征,采取靈活多樣的本土化策略,推動高價值產品有序出海。
在產業合作層面,吉利與雷諾合資成立的浩思動力已成為全球前三大動力總成公司之一。該公司擁有12家發動機工廠,年產能約500萬套發動機和變速箱,為雷諾、吉利、沃爾沃等多個品牌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今年4月,其子業務集團Aurobay極光灣科技憑借高性能混動系統榮獲美國PACE大獎,實現了中國動力系統供應商在全球汽車產業轉型中的重要突破。這種開放式合作模式,既整合了全球優質資源,又提升了吉利在核心零部件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寫在最后
吉利前三季度的銷量表現,不僅是產品和銷量的勝利,更是一場關于戰略定力、技術縱深與生態布局的全面驗證。
當前,汽車產業的競爭已從單一產品的較量,升級為體系能力、全球視野與未來生態的全面博弈。吉利通過“一個吉利”戰略整合,打通了內部壁壘,實現了研發、采購與渠道的深度協同;憑借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在全域AI、三電系統與智能架構上構建了技術護城河;更以“天地一體化”的生態視野,將業務邊界從地面出行拓展至低軌衛星和低空飛行,為其全球化競爭注入了獨特的想象空間。
對吉利而言,雖說未來的挑戰依然不容小覷,高端品牌的認知夯實、全球化運營的本土深化,以及技術投入的商業化回報,都是其需要持續攻堅的課題。但是憑借清晰的戰略定力、扎實的技術儲備與日益成熟的全球運營能力,吉利已經在這場“馬拉松”中,跑出了自己的節奏和姿態。
隨著“一個吉利”協同效應的進一步釋放,以及天地一體化生態的持續完善,吉利在全球舞臺上的后續表現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