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 小時,訂單突破XXX 萬”—— 這樣的宣傳文案,想必大家在各品牌的宣傳海報上都見過不少。
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確實很難辨別這些數據的真偽,畢竟每家曬出的“戰績” 都格外亮眼,清一色都是“喜大普奔” 的架勢。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會去較真了,就當看個熱鬧算了。
直到最近有大V戳破了“訂單游戲”的真相,遮羞布終于被揭開。大家一直懷疑的事情,原來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是“發布會前幾個月就策劃好”。
這恐怕不是某個車企的個別行為,而是一種行業普遍現象。大家自然會好奇,究竟哪家車企的數據得最夸張,最脫離事實?
于是,我向AI提問:“近一年上市的新車中,哪些車的訂單數據與實際銷量差距最大?”
系統給我列了一個榜單,但里面的數據實在錯得離譜,就先不發上來了。
但我還是以榜單中提到的幾款車型為線索,結合實際查詢到的數據,隱約摸清楚了車企在“訂單游戲” 背后藏著的幾種套路。
訂單蓄力爆發,實際銷量往往高開低走
這是大多數車企公布訂單的套路:為了在上市后開個好頭,將上市前累積的所有訂單集中公布,并集中交付,營造出熱銷的態勢。
例如去年9月上市的智界R7,官方公布其上市33天累計大定突破3萬臺,平均每天1,000臺的節奏,該車交付后的三個月內確實實現了月銷過萬的成績,但后續銷量一直疲軟,今年最低的月銷量僅為3千輛出頭。
又如埃安RT,官方的口徑是“上市18小時訂單破4萬”,而該車的銷量呈現出明顯的“高開低走”態勢,前兩個月銷量都突破7千輛,但接下來的月均銷量卻維持在4千輛左右的水平。
這類訂單數據不能說是完全虛假,但不能反映出新車實際的市場表現,一旦前期訂單消耗完,該裸泳的還是得裸泳。
同品牌訂單橫向對比,最容易揭開遮羞布
成都車展前夕,小鵬全新P7開啟預訂。根據官方公布的“捷報”,新車僅7分鐘便實現訂單破萬。光看訂單數據似乎不怎么起眼,畢竟現在“訂單破萬”的新車實在太多了,但7分鐘這個時間也確實過于夸張了——難道是為了與車名相呼應而特意設定的時間?
去年小鵬MONA M03上市時,同樣快速實現了“訂單破萬”,但耗時是52分鐘股,是全新P7的8倍多!要知道,MONA M03是目前小鵬銷量最好的車型,今年上半年累計交付量達15萬輛,在小鵬總銷量中占比超過40%,而且價格明顯低于全新P7。
作為品牌銷量的扛把子,MONA M03“訂單破萬”的速度居然遠不如全新P7,那背后大概只存在兩種可能性:要么全新P7的實際銷量遠超MONA M03;要么,“7分鐘破萬”的消息只是一個造勢的噱頭。你們認為實際情況會是哪一種?
如果說全新P7與MONA M03的訂單數據差異還不夠明顯,那來看看極氪的。
成都車展上開啟預售的極氪9X,預售價為47.99萬起,是目前售價最高的“9系”SUV之一,其在1小時內就斬獲了超4.2萬的訂單。盡管該車在設計、配置、技術等方面都有著很強的競爭力,但這份“極速高訂” 數據仍引來不少網友的質疑。
若橫向對比極氪旗下已上市的車型便會發現,9X這4.2萬的訂單確實強得有點離譜。
例如極氪7X,這是目前極氪銷量最好的車型,其發布后20天訂單數才突破5萬;又如極氪009,與9X同為50萬級的高端車型,上市10天訂單才突破6千臺。
無論是訂單總量還是獲取訂單的速度,極氪9X都明顯遠超這兩臺車型,如此反常的表現,難免讓外界對其訂單數據真實性產生質疑。
不過,最近有博主考證過極氪各門店的訂單情況,9X的預售情況確實火爆,但相關訂單被認為是預售開啟前就已開始累積,并非發布預售價當天才獲得的數據,而且基本都是可退款小訂。
訂單破紀錄全靠黃牛?
小米YU7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正式發布價格后,1小時內訂單量就沖到28.9萬臺,刷新了“訂單游戲”的新紀錄。作為對比,去年小米SU7上市時,24小時內的訂單也不足9萬臺。
不是小米訂單造假,而是有大量倒賣訂單的黃牛涌入。在YU7上市后,各大二手交易平臺就出現大量高價轉賣訂單的帖子,就連筆者身邊也有朋友想靠YU7的訂單“空手套白狼”。
在此之前,其實不少熱門新車都曾遭黃牛瘋搶(如極氪001、問界M7、M9等),新車交付期越長,黃牛們越容易套利。到了小米YU7上市時,黃牛搶訂的現象才徹底出圈。
編者按:
關于上文的分析是否有道理,數據統計是否有錯漏,大家其實不必過于較真,所謂的訂單數據就像新車的“測試里程”或“研發投入”,不僅信息源頭完全出自車企自身,就連數據如何解讀、如何界定的最終解釋權,也牢牢掌握在他們手中。
長此以往,公眾對訂單數據的敏感度便會大幅下降,大家都當看個樂罷了。
但為何車企還是樂此不疲地發布這些數據?核心在于新車實在太多,競爭實在太殘酷了。
根據筆者本人的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底,今年國內上市的所有新車(含改款)就超過430款,算上已發布未上市的只會更多。
平均每天有兩款新車上市,如此密集的信息,消費者根本來不及消化,也來不及思考。于是,他們選車時最穩妥的方式之一,就是跟隨大多數人的選擇,這往往意味著更低的決策風險。
正因如此,車企必須極力營造“新車熱銷”的氛圍,先讓消費者記住自家車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取到生存空間。
這么看來,我也大概了解為何夸大營銷會成為當下車市的風氣了,這終究是在市場內卷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企業為了活下去而作出的無奈選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