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在北京朝陽區喜番CLUB里,一場不同尋常的“脫口秀”正在上演。
在開場環節,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高級公關總監吳廣走上舞臺接過話筒,分享自己近三個月以來每天往返京津四小時通勤的故事。這一段輕松的調侃,看似幽默,卻折射出一汽豐田內部正在經歷的深刻變化。
熟悉一汽豐田的朋友都知道,今年,一汽豐田將其銷售公司從北京環球金融中心整體搬遷到天津濱海新區MSD中心,這一重大調整不僅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也深刻影響著員工的工作與生活節奏。

吳廣表示,目前搬遷工作已經告一段落,此次搬遷涉及600多人,隨遷超過470多人,隨遷率高達75%,基本上全都是10年以上的老員工,大家也克服了很多的困難。這足以體現出一汽豐田這家公司內部的凝聚力與人情味,所以才會有這么多人愿意跟隨。
同時,他也表示每天4個小時通勤固然辛苦,“但實際上開始這種生活之后,就會發現人的適應力是無窮無盡的,沒有止境。”
作為一汽豐田的“老朋友”,能夠在工作日以“職務之便”受邀看脫口秀“摸魚”固然輕松。但對于一汽豐田來說,在現階段面對的挑戰和壓力并不輕松。
尤其在今年,行業的電動化轉型提速,自主品牌的沖擊加劇,合資陣營普遍承壓。在不久之前的成都車展上,這一趨勢也被進一步放大。吳廣觀察,“有26個原來常年參加車展的品牌都沒有參展,而一汽豐田很榮幸地還在這個牌桌上,這就叫‘不動如山’。”這一選擇本身,既是一種市場宣示,也是一種態度表達。即便行業環境動蕩,一汽豐田并不打算退縮。
在此次成都車展上,一汽豐田攜全新bZ5、全新、榮放、格瑞維亞、亞洲龍、皇冠陸放、銳放等車型亮相,這樣的參展規格足以透露出其要在市場上堅守到底的架勢,以及其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的戰略韌性。

事實也證明,這種穩健姿態正在轉化為市場成果。今年8月,一汽豐田銷售新車70125臺,環比增長3%;今年1-8月,一汽豐田累計銷量達到515980臺,較上年同期實現增長11%。其中,電動化車型銷量達到25.3萬輛,占比49%,幾乎實現了新能源與燃油車的均衡發展。這不僅展現了合資車企在新能源時代的適應力,也為一汽豐田的長遠競爭力埋下伏筆。
目前來看,一汽豐田每個月銷量穩定在7萬輛以上。按照年銷80萬輛的目標計算,已經超出原本計劃進度,甚至比去年同期也更快。在一汽豐田內部看來,今年如果沒有大的變故,應該可以完成年度銷量目標的。同時,吳廣也坦言,“說實話,合資今年太艱難了,能夠不調整、不打折扣地完成銷售目標,其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或許在部分人的眼中,一汽豐田80萬輛的目標相較于其他車企動輒幾百萬輛的銷量目標,似乎顯得有些“不夠激進”。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這樣的設定并非保守退縮,而是基于企業發展節奏與市場現實的理性判斷。相比冒進的短期沖量,這種穩健向前的態度,反而更能體現長期發展的可持續性。
這種目標設定背后,隱藏著幾層深意。首先是對產品和服務穩定性的考量。一汽豐田始終強調交付的每一輛車都要維持既有的質量水準,這意味著絕不會以犧牲品質為代價來降低成本或是換取短期銷量。其次是對用戶體驗的重視。在市場價格戰持續的背景下,一汽豐田堅持不以大幅降價換量,而是依靠價值和服務贏得用戶的長期信任。這種策略既避免了對經銷商的壓榨,也保護了存量用戶的品牌認同感。

在合資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的當下,一汽豐田依然展現出“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80萬目標不放松”的姿態。這種言出必行、踏實做事的態度,或許正是一汽豐田能夠在合資陣營中脫穎而出,并成為少數保持正增長車企的關鍵所在。
對于像一汽豐田這樣歷經長期市場沉淀的車企而言,“穩健”往往比“激進”更具可持續性。過往的市場表現早已證明,其核心競爭力從不依賴于短期銷量的“爆發式增長”,而是源于多年積累的用戶口碑、可靠的產品品質以及對市場趨勢的精準把握。
事實上,這種穩健不僅體現在銷量與市場策略上,更貫穿于企業內部的持續改革。除了通過“搬家”對組織架構與運營模式進行深度重塑,一汽豐田也在產品邏輯層面也展開了全面變革。自豐田“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正式落地,一汽豐田的核心車型研發項目已由中國工程師主導,擁有車型定義、技術選型的決策權。
而bZ5正是這種新體制下的產物,中國團隊根據本土消費者偏好開發了全新的人機交互系統,并針對復雜路況優化了底盤調校,這也意味著其在本土化層面全面進階。
盡管一汽豐田已經完成了近三分之二的年度銷量目標,但接下來面對的挑戰依舊不容忽視。眾所周知,2025年是中國對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最后一年,未來市場格局仍存在巨大不確定性。自主品牌在智能化、電動化領域的攻勢持續加劇,而合資車企現階段燃油車的銷售占比依然偏高。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汽豐田必須在剩余的時間里持續發力,不僅要穩住燃油車市場的基本盤,還要在新能源產品上加快突破。可以說,接下來的2025年對于一汽豐田而言,不僅是全年目標的沖刺階段,更是其能否順利跨越合資陣痛期的關鍵節點。
在不確定性已成常態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不再是短期銷量的虛火,而是能否在波動中保持韌性與方向。某種程度上,一汽豐田的回答已經給出,那就是以穩健為底色,以改革為驅動,走出屬于自己的生存與突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