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乘用車市場7月整體銷量增幅放緩至2.1%,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呈現出明顯分化態勢。當純電動車型保持24.5%的同比增長時,增程式車型卻遭遇兩位數下滑,同比暴跌11.4%。而根據乘聯會數據,新勢力陣營中,純電動與增程的結構占比從去年的43%:57%變為64%:36%,市場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
市場降溫,增程失速
乘聯會新數據顯示,7月增程式電動車批發銷量僅為10.9萬輛,同比下降6.2%,環比下降13.7%。在新能源批發結構中,增程車型占比已降至9.2%,同比減少3.1個百分點。
理想汽車成為這波下滑潮中最典型的代表。這家曾以增程技術橫掃市場的造車新勢力,7月交付量同比暴跌39.7%,僅售出30731輛,首次被擠出“新勢力前三”陣營。
為何增程車型銷量下滑如此之快?純電動車價格戰是首要壓力源。特斯拉、比亞迪、蔚來等品牌近期紛紛推出“極具侵略性”的折扣策略,大幅降低了純電車型的購買門檻。
同時充電網絡快速擴展改變了消費者心理預期。隨著中國充電樁數量突破千萬大關,“里程焦慮”這一增程車型最大的賣點正在迅速弱化。而補貼政策轉向加劇了市場失衡。多地政府削減了對插混和增程車型的購置補貼,將更多資金轉向支持純電動車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用戶換購行為的變化同樣不可忽視。市場調研發現,早期增程車主在換車時,超過60%轉向了純電車型。這些消費者已經克服了對電動車的心理障礙,不再需要增程器作為“安全毯”。
新玩家入局,技術突破
盡管市場遇冷,車企對增程賽道的投入卻異常堅定。近期集團宣布將發布“星源增程”技術,首搭車型昊鉑HL增程版同步上市。不久前,智己汽車正式宣布推出“恒星”超級增程系統,配備66kWh大容量電池,純電續航突破450公里。
在工信部最新公告中亮相的增程版X9,同樣瞄準了長純電續航這一技術指標。這些新入局者不約而同地押注“大電池+超快充”技術路線,試圖重新定義增程體驗。
因此技術痛點攻關成為破局關鍵。受目前在售增程車型印象,消費者總感覺“燒油充電”的增程模式,除了解決里程焦慮、降低車輛成本之外,仍有很多“缺點”,比如饋電油耗高、噪音大以及動力弱等。而新一代增程技術通過對技術升級和突破,讓增程車型駕駛體驗有了全方位提升。
行業觀察人士認為,增程技術的未來將呈現明顯市場分化。在主流大眾市場,純電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增程只能作為補充;而在中高端市場,增程仍將保持重要地位。
“相比于純電,增程更是‘利潤奶牛’。”一位長期跟蹤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分析師如此評價。理想和問界已經證明,增程技術可以幫助車企獲得更高的溢價與毛利。
但搭載大電池增程車型也引發不少質疑,增程器啟動的次數越來越少,車輛要背著更多重量,相比純電的成本優勢也逐步降低,這好像不太合算。然而市場反饋卻顯示,增程車型確實能有效緩解用戶的里程焦慮,消費者愿意為這份“心理保障”買單。同時只要相比純電車型有明顯價格優勢,依然有足夠吸引力。
成本重構,增程挑戰
電池原材料價格暴跌正在改寫游戲規則。碳酸鋰價格從高峰時的60萬元/噸降至目前的10萬元/噸,大幅降低了純電動車的電池成本。更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搭載“超快充+大電池”的新一代增程車型,制造成本與同級別純電車型相差已不再明顯。這一變化徹底顛覆了增程技術原有的成本優勢。這或許也是理想汽車仍堅持要推出i系列純電車型原因之一。
面對挑戰,車企正在探索新的技術融合路徑,可以明確的是增程系統技術升級,將會帶動增程市場車型“洗牌”。在增程技術研發能力,也將成為車企新的護城河。可以預見,增程技術的未來不在低端市場。行業專家預測,隨著“超快充+大電池+長續航”成為高端增程車型的標配,這項技術將逐步蛻變為中高端市場的專屬配置。
廣汽、智己和小鵬的新一代增程車型將在未來兩個月內陸續上市,這些產品的市場表現或許將決定增程技術的走向。增程的發展還遠未結束,但它的角色已被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