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了一場新的競爭當中,這場競爭并非是人與人之間的,而是人與機器人之間的競爭,是在勞動力造成缺口的同時,機器人技術能否發展到填補勞動力缺口,甚至進一步幫助人類社會發展的競爭。
而在這其中,尤為值得關注的一環,便是保姆機器人的發展,相比于面向B端客戶的自動化生產、汽車制造、物流、電子等領域,面向C端的個人和家庭領域,機器人發展的相對滯后。尤其在當前人口日益老齡化,以及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提升的當下,保姆機器人的發展與未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保姆機器人的發展現狀
近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了一場保姆機器人大會,并且還發布了一份《保姆機器人行業發展趨勢報告》。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介紹,保姆機器人是一種具備自主性與具身性的智能系統,代替人類保姆執行護理輔助、健康監測、日常服務及社交陪伴等任務。
從數據來看,截至2024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占總人口的22%。根據預測,到2035年左右,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在催生保姆機器人的現實需求。
在成本上,預計未來保姆機器人將以每年15%-20%的幅度降低,普通家庭有望在5年內,花5萬元左右就能購買一臺具有基本功能的保姆機器人,使用5年僅為住家保姆成本的七分之一。
從保姆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來看,大致可以分為智慧康養、智能家居、家庭教育、社區管家四類。例如來自河北工業大學的雙臂機器人,依靠柔性觸覺傳感器不僅可以穩定抱起90公斤的老人,并且能夠保持動作的輕柔,力度誤差小于 0.5N。
并且張立表示,保姆機器人市場呈現出三大趨勢,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國產保姆機器人出口海外;應用場景融合,1個保姆機器人能夠聯通家庭、機構、社區等多個場景;企業競逐細分賽道,細分市場將出現國產龍頭。
從市場規模來看,據VMR數據顯示,保姆機器人2024年全球市場規模在12億美元,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65億美元,從2026年到2033年將維持20.5%的年復合增長率。
從政策上來看,人形機器人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新高地,對于提高國家綜合實力與競爭力至關重要。國家也高度重視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的發展。2023年10月,工信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我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整機產品實現批量生產,到2027年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產業加速實現規模化發展。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強調打造人形機器人創新標志性產品。各地也陸續出臺相應舉措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這也為我國保姆機器人發展奠定了基礎。
保姆機器人成未來必爭之地
根據IFR《2024年全球機器人報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23年工業機器人安裝量為27.6萬臺,占全球的51%,預計到2027年,年均增長率在5-10%。我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產業基礎,也為我國的保姆機器人發展打好了堅實的地基。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保姆機器人已經成為各國科技競爭的必爭之地,不僅是國內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時也是全國人口結構變動所創造的剛需市場。隨著未來大模型+具身智能,多元感知(讓機器人看得清)、自主決策(讓機器人反應快)、精細動作以及社交智能(讓機器人做得穩)等技術突破,保姆機器人有望成為家庭場景數據與流量的超級入口,其戰略意義不亞于今天的智能手機。
據日本經產省測算,護理機器人滲透率需從15%提升至70%方可避免養老體系崩潰。因此,保姆機器人是填補人力缺口的唯一可量化解決方案。
有意思的是,目前不僅有傳統機器人企業加入,如優必選、科沃斯等,還有家電巨頭,如海爾、美的等參與,科技公司,例如科大訊飛、華為、小米等,以及初創企業,如達闥、云鯨等的參加,形成了多元競爭格局。
不僅是國內,在海外,例如此前由OpenAI主投的挪威機器人初創公司1XTechnologies推出的家用雙足人形機器人NEO Beta,在其演示視頻中,該機器人可以完成做咖啡、疊衣服、遞送物品等日常工作。斯坦福大學推出的家務機器人原型Mobile ALOHA,甚至還能完成做滑蛋蝦仁、拉拉鏈、幫助人剃須等高階任務。
不過有專家認為,在外觀設計上,家用機器人不需要完全模仿人類的形態,而應是更加注重功能與家居環境的融合。例如優理奇的Wanda機器人采用輪式底盤設計,續航能力遠高于雙足,便捷性及成本優勢顯著。它的手由靈活的三趾抓夾組成,內嵌觸覺傳感器,可以完成捏雞蛋、抓豆腐、洗衣服等任務。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機器人初創公司Weave Robotics發布的家庭服務機器人Isaac也是一款輪式雙臂機器人。其技術展示視頻顯示,Isaac可通過夾抓輕松完成撿拾掉落的玩具、為寵物更換食盆、為主人端紅酒等任務。
當然,目前這些技術仍然是難題,包括如何識別透明或者不透明的容器、處理動態障礙物,進行多任務協同,以及如何快速適應新的家庭環境等仍需技術解決。同時,機器人的觸覺倫理問題,例如物理交互上的安全邊界是什么,尚未形成行業上的共識。
但毋庸置疑的是,保姆機器人成為國家層面定義的未來基礎設施,以及基本成為共識,誰能率先實現安全、低成本、情感可接受的三重突破,誰就能在全球科技產業鏈中拿到下一個十年的規則制定權。
寫在最后
也許最多十年,保姆機器人就能夠快速在社會中普及。但倫理上人們是否能夠接受機器人來替代人的情感交流還有待商榷,2024年3月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德國作為成員國已將醫療/護理領域的高風險AI系統納入強制監管,要求人類有效監督。 如何平衡保姆機器人的技術、倫理、商業上的挑戰,可能才是未來保姆機器人普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