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可以被稱為中國汽車史上的一大里程碑,給悶熱的嘉陵江畔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從此長春、武漢、重慶,三大汽車央企鼎足而立。7月30日,在“新長安”的首次媒體溝通會上,董事長朱華榮的話語擲地有聲:到2030年,中國長安要實現500萬輛產銷規模,其中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占比突破30%,躋身全球汽車品牌前十。在這場關乎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的豪言壯語中,深藍汽車CEO鄧承浩的表態尤為實在,他將2030年深藍品牌承擔200萬輛的銷量目標戲稱為“天方夜譚”,卻又在調侃中透出破釜沉舟的決心。
新央企的深藍使命:從“銷量冠軍”到“全球引擎”
中國長安汽車的成立,是一部濃縮的產業變革史。這家由117家分子公司構成、注冊資本200億元的新央企,承載著國家“打造世界一流汽車集團”的戰略重托。在朱華榮勾勒的藍圖里,新能源與全球化是兩大核心引擎,而深藍汽車正是這臺引擎的關鍵齒輪。
長安汽車各業務板塊負責人介紹未來規劃
作為“央企新能源銷量冠軍”,深藍的成績單底氣十足。2025年月,深藍累計銷量就以32個月突破46萬的成績穩居央企新能源品牌榜首;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同比增長71%,其中S07車型憑借 超級增程+華為智駕”的雙重優勢,成為穩定月銷過萬的明星產品。但在新央企的坐標系中,深藍的定位早已超越“銷量擔當”--它是中國長安“香格里拉計劃的先鋒、“海納百川計劃”的主力,更是“北斗天樞計劃” 的技術試驗田。
鄧承浩在溝通會上明確了深藍的使命邊界:面向中高端主流市場,為全球“年輕態”用戶提供15-30萬元的新能源產品。這個由朱華榮親自修正的 “年輕態” 概念,打破了年齡圈層的桎梏--它既包括追逐潮流的Z世代,也涵蓋心態開放的成熟群體,本質上是對“科技運動潮牌” 用戶畫像的精準錨定。正如鄧承浩所言:“我們要的不是年齡數字,而是那種敢于嘗鮮、熱愛駕趣的生活態度。”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
這種定位背后,是深藍在集團戰略中的獨特價值。中國長安到2030年50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中,新能源占比三分之一,而深藍的 200 萬輛計劃恰好承載了這一目標的核心權重。更關鍵的是,其35%的海外銷量占比要求,超過集團整體30%的基準線,這意味著深藍必須成為中國長安全球化的“尖刀部隊”。
“天方夜譚”的可行性:產品迭代與技術深潛
將200萬輛銷量稱為“天方夜譚”,既是鄧承浩的自嘲,更是一種戰略宣示。難道說鄧承浩要開啟一場辛巴達的冒險?其實,拆解深藍的產品矩陣與技術儲備,“神話”正在顯露出清晰的路徑,正如山魯佐德從不擔心寓言會被講完。
產品周期的密集爆發構成了第一重支撐。據鄧承浩現場介紹,其后深藍將迎來產品攻勢:8月1日上市的 S05 620km長續航版,搭載3C超充技術和寧德時代定制電芯,目標直指“全球月銷2萬臺”;9月推出的S07升級版將強化智能駕駛功能;四季度登場的 L06 則被鄧承浩稱為 “科技智能轎跑的革命者”,他特地用了“非常非常非常”先進來形容--這絕非激動導致的口吃。這款全球首個搭載3nm車規級座艙芯片的量產車,不僅實現手機與車機“同算力同制程”,更以全系標配激光雷達和城區NOA功能,重新定義20萬級智能車標準。這種“看得見的智能”與“感受得到的操控”,才是深藍的差異化競爭力。”至2025年底,深藍將完成第一代產品譜系的布局,形成SUV、轎車、轎跑的全品類覆蓋。
深藍汽車L06即將上市
技術路線的精準卡位構成了第二重保障。深藍的崛起,始于SL03車型及時轉向“超級增程”技術路徑,這種兼顧長續航與低能耗的解決方案,恰好切中了中國市場“里程焦慮”的痛點。在新央企的資源加持下,這項技術正在向縱深進化:2026年將推出“120km/h 碰撞不起火”電池,2027年全固態電池量產(能量密度超 400Wh/kg),中長期還將布局下一代電驅系統。
深藍汽車新款S05
智能化領域的突破同樣值得期待。依托中國長安的“天樞智能”技術體系,深藍正構建“全域 AI”生態:智能駕駛方面,與華為合作的ADS 4.0系統將實現L4 級功能的部分落地;智能座艙則借助3nm芯片,支持多模態交互與場景化服務。正如鄧承浩所言:“當別人還在比拼屏幕尺寸時,我們已經在思考如何讓車機比手機更懂你。”
破局之道:“新三力”驅動的增長邏輯
朱華榮董事長在溝通會上提出的“新三力”--產品力、流量力、生態力,為深藍的200萬目標提供了戰略框架。這三種力量的協同,正在重塑深藍的增長曲線。
產品力的進階體現在“技術平權”的實踐中。深藍推動的“電動平權”,通過超級增程技術讓更多家庭擺脫里程焦慮;“智能平權” 則借助華為乾崑ADS SE 系統,將20萬級車型的智駕水平拉齊至50萬級豪華車標準。這種 “高端技術下沉 的策略,既擴大了用戶基數,又強化了品牌認知。
流量力的構建依托于用戶運營的深度。深藍已建立1500 +車友群,覆蓋50萬用戶,通過“駕駛學院”“用戶日”等活動形成情感聯結。更具創新性的是其 “共創生態”--10萬+用戶參與產品改進,提出50萬+條建議,其中“副駕零重力座椅”“前排8點按摩”等功能已落地量產。這種C2B模式不僅降低了產品迭代成本,更培育出高忠誠度的用戶社群,為品牌口碑傳播提供了天然土壤。
深藍汽車L06
生態力的拓展則顯現出新央企的資源優勢。在縱向整合上,深藍借助中國長安的產業鏈協同,強化了與上游礦產企業、下游充電服務商的合作;橫向跨界方面,與海爾集團的戰略合作正在探索“車家互聯” 新場景,而華為“全家桶”的深度上車,則構建起智能生態護城河。
這種生態協同在全球化布局中尤為關鍵。深藍已進入66個國家和地區,泰國羅勇工廠的投產讓右舵版S05實現本地化生產,歐洲市場則通過與斯特蘭蒂斯的合作快速滲透。按照規劃,2025年其海外觸點將增至2800個,2030年覆蓋90個國家,形成“東南亞基盤+歐洲突破+新興市場補充”的格局。
深藍向遠:從“長安深藍”到“全球深藍”
深藍的品牌名摘掉“長安”的前綴,其背后是長安賦予深藍的戰略自由度。中國長安從兵裝集團剝離,獲得了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獨立地位,這種體制紅利也正在轉化為企業的決策效率與資源調配能力。朱華榮在溝通會上興奮得感慨:“現在我感覺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這種支持對深藍的意義尤為深遠。在研發層面,其“智領 2030”戰略將獲得集團超1000億元的研發投入,用于固態電池、高階智駕等前沿領域;在制造層面,共享中國長安全球21個生產基地的產能,泰國工廠之外,歐洲、南美基地的建設已提上日程;在資本層面,依托集團3087億元的資產規模,深藍的全球化擴張獲得了更穩健的資金保障。
品牌獨立化的更深層意義,在于全球化心智的構建。在海外市場,“深藍(Deepal)” 作為獨立品牌,更容易被當地用戶認知接納,這與阿維塔的高端化、長安啟源的大眾化形成差異化互補。鄧承浩透露,團隊曾做過調研,在歐洲消費者眼中,“Deepal” 既蘊含 “深海” 的神秘科技感,又暗含 “深度變革(Deep Change)” 的品牌主張,這種天然的傳播優勢是可遇不可求的。
深藍的200萬目標,本質上是中國汽車產業從“規模擴張”向 “質量突圍” 的縮影。當鄧承浩用 “天方夜譚” 解構這個數字時,他其實在提醒行業:真正的挑戰不在于銷量數字本身,而在于能否建立支撐這個數字的技術體系、用戶生態與全球網絡。
從重慶的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出發,深藍的航程才剛剛開始,實現深藍色的遠海。所有偉大的航程,都始于一個“天方夜譚”般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