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在2025年確實處在一個多事之秋。

小米SU7成都事故中路人救援卻無法打開車門的無奈,以及后續官方回應的沉默,讓這家備受矚目的車企陷入了巨大的輿論風波。事已至此,這已不再是單單一起事故的問題,而是小米汽車在安全事故、營銷方式、用戶信任和危機公關等多重挑戰的集中爆發。
一、安全信任危機
成都事故暴露致命缺陷


2025年10月13日,成都一輛小米SU7發生嚴重碰撞后起火,現場多名路人參與救援,卻無法從外部打開車門。


一位小米SU7車主透露:該車型門把手為半隱藏式、電控開關,車輛斷電時外部無法通過機械方式打開,這與官方宣傳的“碰撞后自動解鎖”形成致命反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武漢再添安全事故


讓人沒想到的是,距離小米SU7成都事故才僅幾天時間,武漢又有一輛小米SU7失控撞倒護欄,車輪脫落崩飛10米開外,雖然具體原因尚未明確,但接連發生的事故顯然又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對小米汽車安全性的質疑。
行業安全標準收緊

小米SU7成都事故發生后,工信部便已針對性地就《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強調必須配備機械釋放裝置。這種監管的快速響應,反而凸顯了小米在安全設計上可能存在的短板。
二、營銷爭議與信任透支

到這不少朋友可能會問,為什么小米SU7只要一發生事故,在網絡上的輿論和爭議就會如此之大呢?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小米雷軍過度營銷導致的品牌被反噬的結果。


眾所周知,小米長期依賴“參數堆料”和“大字吹牛、小字免責”的營銷策略,平常不出事時還好,但只要一出事,涉及到了像生命安全這樣的議題,往往就很容易引發公眾對其強烈的反彈。

正如這次的小米SU7成都事故車門把手打不開的問題,如果小米能及時站出來回應問題、擺正態度,公眾也不至于會在網絡上有如此大的意見和不滿情緒。

若再往前推,小米汽車也還發生過像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售價高達4.2萬元,官方宣傳其具備空氣動力學優化功能。但車主實測發現,該配件內部結構與普通鋁制機蓋差異甚微,實際功能與宣傳嚴重不符。以及面對車主質疑,小米汽車僅以“信息表達不清晰”回應,補償方案為2萬積分(約價值2000元),與選裝費用相比差距巨大,引發消費者集體維權這樣的事件。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小米之所以會“淪落”成今天這樣的地步,跟這家公司自身平日里的做法其實也是有很大關聯的。
三、危機公關不當
最后,現在的小米汽車,我覺得其實是對危機應對有所失當的,而具體也表現為以下這幾個方面。

一是回應遲緩且避重就輕:成都事故發生后的72小時內,小米官方始終保持沉默,僅將原因歸咎于“用戶未及時接管”,對智駕系統成熟度、電池防護等核心質疑避而不談。


二是企業創始人形象被顛覆:在成都事故發生的同一天,雷軍仍在微博轉發新車宣傳圖,配文“陽光下更好看”,對受害者家屬未作直接慰問。這種“商業優先”的態度與汽車行業應有的生命敬畏形成鮮明對比。


三是用戶關系惡化:小米對SU7車主的退錢、改配訴求,以“重新排隊30-40周”變相拒絕;面對242名小米YU7準車主因超長等車周期發起的集體訴訟,也未給出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背離了其“與用戶交朋友”的初心。

總之,如今的小米正站在風口浪尖之上,想要化解這次的危機,我覺得光靠動人的口號已經行不通了,還是需要有踏踏實實的行動來對外界質疑進行回應才行。畢竟,賣車可和賣手機不同,手機壞了頂多卡頓、重啟、關機,但汽車如果壞了有問題,那可就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也希望這一起起的事故,能讓小米汽車和雷軍都能夠有所警醒和盡快改進,因為,造車真的不是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