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傳聞一直說,是上海有一家公司在控制豐田埃爾法配額的生殺大權,決定了這款車在中國的價格漲跌。到底有沒有這家公司?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先看事實。埃爾法在日本就是一臺中高端家用 MPV,入門價格折合人民幣二十多萬,出租車和機場接送車常見得很。但一旦來到中國,它就搖身一變,指導價高達 89.9 萬,還長期加價才能買到。這種溢價從來不是產品價值決定的,而是供給關系的操盤結果。
傳言所指的“上海公司”,多半是指上海外高橋汽車交易市場有限公司。2016 年,它確實拿到全國第一張平行進口汽車 CCC 認證,成為平行進口通道的合法平臺。但平行進口只是邊緣渠道,在“國六”切換后規模萎縮,更不可能成為官方總經銷。把它理解為“控制埃爾法”的幕后黑手,是以訛傳訛。
真正的總經銷是誰?答案寫在官方文件里——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TMCI)。它是豐田在中國的總部窗口,也是豐田進口車的總經銷商。
包括埃爾法在內,所有進口豐田車型都由 TMCI 統一管理,進入中國市場后再通過廣汽豐田經銷網絡銷售。你在各地廣汽豐田 4S 店看到的“進口埃爾法”,背后的供貨方就是 TMCI。
換句話說,豐田在中國進口車市場的“閥門”掌握在自己手里。它選擇只引進頂配版本,嚴格控制數量,以維持稀缺性。廣汽豐田渠道則進一步設定“配額+考核”機制,經銷商要想拿到一臺埃爾法,就必須完成幾十臺利潤極薄車型的銷量任務。這樣的綁定,使埃爾法成了渠道的利潤籌碼,一臺車能對沖幾十臺賠本貨,所謂“加價王”就此誕生。
再看經銷商的角色。核心經銷商集團雖然沒有決定權,卻掌握分配權。它們在接受 TMCI 與廣汽豐田的配額后,再進行二次分配。于是,消費者聽到的“配額難拿”“必須配套買其他車型”這些話術,正是經銷商在轉嫁壓力。在這樣的機制下,價格虛高是必然結果。
這也解釋了為何一度流行“安利捷是全國總代”的說法。安利捷作為豐田在華的最大經銷商集團之一,確實有較強的議價權,但它并不是總經銷,更不具備“全國唯一”的資格。它的角色,是在體系內扮演重要分銷商,而非操盤者。
那么,當加價幅度從 30 萬驟降到 2.75 萬,為什么會被媒體稱為“崩盤”?原因很簡單:真正崩的是經銷商的盈利邏輯。過去一臺埃爾法的溢價能覆蓋幾十臺走量車的虧損,經銷商拼命搶配額;現在只剩 2.75 萬,利潤空間不足以維系渠道生存,靠埃爾法續命的時代結束了。
所以,江湖傳聞的“上海公司”只是平行進口的殘影,真正的幕后黑手從始至終就是豐田自己。通過 TMCI 控制進口閥門,通過廣汽豐田體系綁定配額,經銷商再層層加價,才造就了埃爾法在中國的荒誕神話。如今加價幅度驟降,不是某個神秘公司倒下了,而是整個渠道溢價模型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