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是一年中復盤上半年,開啟下半年的重要時刻。
回顧車市的上半年,市場依舊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乘聯會零售銷量數據顯示,上半年乘用車零售1090.1萬輛,同比增長10.8%,繼續保持兩位數強勁增長狀態。
數據好看,車市卻沒有平靜可言,有業內人士感慨“車市的劇情比內娛的短劇更反轉、更抓狂”。
年初開始,車企上演“智駕”大戰,的“北斗天樞2.0”、比亞迪的“天神之眼”、吉利的千里浩瀚智駕、華為的ADS 4.0系統,“全民智駕”四個字響徹整個車市。
就在車企智駕不斷掀起高潮的時刻,一場小米SU7發生的慘烈車禍事故,為智能駕駛交了一盆冷水。工信部雷霆出手,整頓汽車智駕亂象,對智能駕駛進行規范,避免拿用戶當“小白鼠”。
各種輿論聲鋪天蓋地而來,矛頭明里暗里指向,很多業內人士預測,這家手機巨頭或許要“灰溜溜”地退場,這個嚴重的“跟頭”可能徹底斷送它前進的路,可誰能想到,兩個月后,“雷布斯”親手將第二款車型YU7再次推向“神壇”,現在,正為產能而煩惱。
車市中,并不是所有車企都善于搞“流量”,流量戰不行,一些車企頻頻掀起“價格戰”,一面高喊反內卷,一面通過價格戰尋找生存的機會。面對競爭亂象,國家相關部委 2個月內召開3次會議,試圖用政策“鐵腕”重塑汽車產業競爭規則。
總之而言,上半年車市從“智駕戰”到“口水戰”再到“價格戰”,此起彼伏,接連不斷。對于忙碌的車企與“汽車人”而言,“疲憊”與“心累”勝過銷量數據帶來的驚喜。
如今,不管是高歌猛進的中國品牌,還是絕地反擊的合資品牌,亦或是全面追趕的新勢力,面對當下的中國車市,都難有輕松的感覺。
銷量喜人的中國品牌 日子并不好過
上半年,中國品牌戰績輝煌,乘聯會數據顯示,1-6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場份額達到64%,較去年同期增長7.5個百分點,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場和出口市場方面獲得明顯增量。
各大頭部汽車品牌的市場表現,同樣可圈可點,比亞迪的出海進程加快,累計同比激增80.6%;奇瑞集團蟬聯出口冠軍,累計出口突破500萬輛。
吉利汽車,高歌猛進,累計銷量近141萬輛,同比猛增47%。其中,新能源板塊以126%的同比增速成為驅動巨輪加速的“主引擎”,吉利汽車順勢提升銷量目標,全年銷售目標從271萬調整到300萬。
新勢力中,零跑以22.2萬輛的成績成為上半年的交付“先鋒”,小鵬汽車完成50%年度交付量的目標;理想的交付量突破20萬大關……
銷量雖然喜人,對于全速前進的中國品牌來說,成長中的“暗礁”同樣清晰可見,細查部分車企的銷量結構會發現,很多車企,銷量增長主要依靠10萬元以下A0級以及A00級純電車型。
乘聯會銷量數據顯示,1-6月,A00級車型國內零售數量達到64.27萬臺,零售累計增幅46%;A0級國內零售數量達到45.98萬臺,零售累計增幅82%。
這兩大細分市場,都是國產品牌的“主戰場”,它們價格門檻低,銷量高,但多數產品利潤也很低,有些的車型處于盈虧平衡點上,個別車型甚至處于虧損的狀態,對品牌利潤的貢獻率并不高。
目前,國產品牌在8-15萬級市場基本掌握“話語權”和“主動權”,但在更高維度的競爭中,往往銷量不如聲量,雖然一些新勢力公開叫板德系豪華,但要在銷量上全面反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且,新勢力的成本壓力與技術投入明晃晃地擺在那里,當下能實現盈利的車企寥寥無幾。可以說,多數國產品牌的日子并不好過。
擴大“朋友圈”的合資品牌 反向合資求生存
中國品牌猛烈的新能源攻勢之下,壓力直接給到合資品牌,現在,合資車企早已告別躺贏與高利潤,面對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這塊“肥肉”,他們寧愿茍活不愿輕易放棄。
如今的他們,放下身段,改變策略,調整傳統打法,尋求新的生存路徑,上半年,多家合資車企初見成效,呈現出銷量回暖的態勢。
一汽豐田上半年銷量達到37.78萬輛,同比增長16%;廣汽豐田累計銷售34.48萬輛,同比增長2.58%;一汽-大眾銷量達到43.61萬輛,同比增長3.5%;別克品牌銷量增長66.05%,凱迪拉克更是暴漲257.73% 。
那些老牌合資車企憑借在燃油車市場的技術優勢與成本優勢,拉低主流產品的終端價格,抵御新能源對手的進攻,為新能源轉型爭取機會。
與此同時,他們還不斷與本土科技品牌積極合作,擴大“朋友圈”,推出更接地氣的新車,廣汽豐田的鉑智3X和東風日產N7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兩款車型上市時間不長,月度銷量就沖上6000輛的高度,給所有合資品牌打個樣。
而且,在廣汽豐田第二屆科技日上,官方公開宣布,將攜手華為、小米打造AI生態,2026年將實現高階智駕與鴻蒙座艙全面落地,解決“水土不服”問題。
大眾同樣跟本地科技公司密切合作,補齊智能短板,據悉,大眾旗下軟件公司CARIAD與地平線成立“酷睿程”(CARIZON),500多名工程師日夜攻堅,目標是在2026年讓HSD系統量產上車。
搭載華為智能駕駛系統的燃油新車一汽奧迪A5L有望在8月份正式上市,同時,大眾品牌還會重拾增程技術,推出增程動力的新車,大眾在新能源時代仍有二次崛起的機會。
本田也宣布與Momenta、DeepSeek和寧德時代三家本土供應商達成合作,進一步加碼中國市場。早在今年3月份,寶馬中國與華為終端官宣深度融合華為的鴻蒙生態,推出一系列創新數字化服務。
還有奔馳,有媒體爆料,奔馳已與億咖通、星紀魅族達成合作,其核心車型長軸距版E級將搭載Flyme Auto車機系統,合作車型預計2027年改款時正式落地。
此外,長安馬自達是扎根中國,反哺全球的典范,今年早些時候,首批600輛MAZDA 6e已從上海港啟程,前往歐洲,他們的目標是今夏登陸67國市場。
這些合資品牌通過與本土科技企業合作,打破“合資品牌衰落論”的魔咒,并用中國智電科技,反向服務全球市場,掃清他們在新能源賽道上發展的重重阻礙,為品牌發展開辟新的光明大道。
一片亂戰的國內車市 迎來國家隊“重拳”
不管是國產品牌,還是合資品牌,為能留在“牌桌上”,車企們從新車、到價格、再到金融政策、上下游生態與國家補貼, 但凡能卷,無所不“卷”。
他們清楚的知道,當下,國內車市產能過剩。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預測,2030年中國汽車銷量僅3500萬臺,但當前全行業產能已超5000萬臺,過剩規模足以吞噬所有二線車企。
吉利李書福公開宣布不再投資建廠,長城魏建軍直言“車圈恒大”已經出現。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市場仍有超過100個汽車品牌,遠高于成熟市場20-30個的數量級。
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車企為了保障生存,在殘酷的“淘汰賽”中好好活下來,或降價、或拉流、或搞夸大宣傳、雇傭水軍抹黑,恨不得將“十八般武藝”全都用上。
不過,這種惡性競爭,已經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緊箍咒”。數據顯示,汽車行業利潤率已從2020年的6.2%驟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9%,遠低于下游工業企業5.6%的平均水平。
日前, “國家隊”重拳出擊,從6月3日到7月18日,兩個月的時間,國家相關部委召開三次專題會議,針對行業價格監管、賬期規范與金融治理,三大痛點,進行規范、監管,把反內卷口號落到實處。
據悉,7月9日,工信部開通 “重點車企踐行賬期承諾線上問題反映窗口”,受理強制商業匯票、變相延長賬期、超期支付及第三方支付陷阱四類典型賬款拖欠問題。
此外,汽車金融領域引發爭議的“高息高返”模式也在監管部門重拳下加速退場。三部委還聯合建立網絡輿情監測機制,將對雇傭“網絡水軍”、操縱“黑公關”的企業實施信用懲戒并公開曝光。
這波操作下來,又是一場大浪淘沙,哪些車企能順利“上岸”,還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