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乘聯會發布的最新數據,2025年7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量為98.7萬輛,同比增長12%,但環比下降11.2%,直接減少了12.4萬輛的銷量規模,折射出政策切換期的階段性波動。不過,新能源滲透率攀升至54%的歷史高位,出口也同比激增120%,又在不確定性中釋放出積極信號。
7月零售環比下滑的直接原因是政策“空窗期”的疊加效應。第三批“以舊換新”補貼發放延遲,地方高息貸款返利政策收縮,消費者觀望情緒加重。但更深層的結構性變化正在發生:純電動車型批發量達73.6萬輛,同比增長44.8%,A00級經濟型電動車占比雖下降至18%,但13萬輛的銷量仍支撐著下沉市場需求;插混車型增速放緩至3.3%,反映消費者對混動技術的選擇趨于理性。
新能源車出口延續爆發式增長,單月21.3萬輛的規模同比激增120%,占乘用車出口總量的44.7%。這份成績單中,既有比亞迪、奇瑞等頭部車企的持續輸出,也有上汽通用五菱、長城汽車在細分市場的精準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插混車型出口占比提升至32%,中國車企在動力技術上的多元化布局開始見效。從區域市場看,歐洲與中東的發達國家需求旺盛,而菲律賓、墨西哥等新興市場則憑借性價比優勢快速放量。
7月新能源批發結構中,純電動占比62.3%,同比提升8.8個百分點,印證了“純電為基、混動為輔”的市場趨勢。具體來看,B級電動車批發23.6萬輛,同比增長14%,占純電動份額32%;而A00+A0級經濟型電動車合計占比41%,仍是市場基盤的重要支撐。值得關注的是,15-25萬元中高端市場占比提升,用戶選擇更加務實,軒逸、博越等燃油車主力車型憑借混動技術在國內市場表現亮眼。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統治力進一步增強:批發滲透率67.4%,零售份額70%,比亞迪、吉利、奇瑞等車企通過全產業鏈布局持續擴大優勢。
7月份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突破2萬輛的企業品牌是:比亞迪汽車(274,644輛)、吉利汽車(121,385輛)、汽車(55,659輛)、上汽通用五菱(51,570輛)、鴻蒙智行(47,375輛)、零跑汽車(45,524輛)、特斯拉中國(40,617輛)、奇瑞汽車(39,351輛)、小鵬汽車(33,717輛)、長城汽車(32,201輛)、理想汽車(30,731輛)、小米汽車(30,452輛)、東風汽車(26,486輛)、廣汽埃安(24,033輛)、蔚來汽車(21,017輛)。自主主流車企的新能源日益走強,比亞迪汽車、吉利汽車、長安汽車等車企國內新能源零售表現很好。
盡管7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數據出現波動,但行業基本面依然向好。隨著“以舊換新”政策落地、秋季車展新車密集發布,8月市場有望迎來反彈。長期來看,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已形成“內需穩增長、出口拓空間”的雙循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