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汽車于近日宣布,馮長軍同志任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免去其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職務。
東風公司新任總經理的任命,最終選擇了一位財務背景的資深管理者。
事實上,近年來不止東風,包括身為央企的一汽、北汽,新勢力背景的小鵬,外資車企的華晨寶馬等,也紛紛將財務專家提拔至核心管理崗位。
那么,這位東風新任總經理究竟有何來歷?為何近期多家性質不同的車企都不約而同地選擇由財務背景的高管執掌帥印?這一現象又折射出當前汽車行業的哪些發展趨勢?
東風馮長軍、一汽邱現東、北汽張建勇、小鵬顧宏地、寶馬寶思齊
東風新任總經理馮長軍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專業,正高級會計師。
歷任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財務部副主任,兵器裝備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長安汽車金融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總法律顧問。
2020年6月,馮長軍升任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
近日嵐圖汽車另辟蹊徑上市、襄陽東風有限公司合資項目成立,想必都有這位財務專家的身影。

其實,同為央企的一汽早在23年就提拔了財務專家邱現東擔任董事長、黨委書記。
根據一汽官網介紹,邱現東是技術和財務雙優的人才,清華大學學子,擁有工學學士、經濟學學士學位,是正高級會計師。
他與東風也有淵源,曾任東風汽車公司計劃財務部資金處處長,神龍汽車有限公司財務規劃部財務分布負責人等。

除了央企,重點國企北汽,在去年也迎來了新掌舵人——張建勇,出任集團黨委書記和董事長。
根據東方財富網的資料,張建勇是名副其實的財務大學霸。
本科與碩士均就讀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主修工商管理及貨幣銀行學,后于北京理工大學攻讀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聚焦企業戰略與運營效率,持有注冊會計師(CPA)和高級會計師資格。
不僅學習上是“別人家的孩子”,工作履歷也頗為耀眼。
2001-2003在中國電力科學院初入職場,任財務資產部主管會計。往后7年,北汽控股時期從財務部經理助理逐步晉升至財務部經理。空降北汽前,擔任北京市國資委副主任,主導國企改革政策落地。

新勢力車企高度重視財務操盤手崗位,小鵬汽車的顧宏地便是典型代表。
2018 年 3 月,曾志在科研的他放棄學術理想加入小鵬,此前他已在摩根大通投行領域深耕 14 年。
任職期間,他主導小鵬美股與港股雙重上市,并推動多輪百億級融資,為企業發展注入關鍵資金。
顧宏地更是于近幾年躍升至小鵬汽車的核心管理層,和何小鵬、王鳳英被外界稱為小鵬汽車管理層新的“三駕馬車”。

而近幾年將財務專家提升到管理層甚至操盤手的情況,也絕非“中國獨有”,就像全球企業寶馬,在今年同樣選擇讓一位財務專家出任華晨寶馬的CEO。
2025年6月,華晨寶馬董事會宣布重要人事任命。
寶思齊女士(Birgit Böhm-Wannenwetsch)將自2025年8月1日起,接替戴鶴軒博士(Dr. Franz Decker)出任華晨寶馬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戴鶴軒博士將于2025年7月31日結束其在中國的任期,返回德國,擔任寶馬集團首席信息官及信息技術部高級副總裁的新職務。
據了解,寶思齊2018年加入寶馬集團,擔任財務高級副總裁和集團司庫。
她擁有德國明斯特和西班牙馬德里的工商管理學士學位,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管理學碩士學位。
在加入華晨寶馬前,寶思齊負責領導寶馬集團在美洲地區的金融服務部門,掌管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業務。

央國企的市值管理、新勢力的籌資利劍、外企的降本自救
過往汽車行業高管團隊以技術背景為核心;近年來,財務專家卻頻頻被委以重任,這一轉變深刻反映出行業競爭邏輯與盈利模式的結構性變遷。
國央企層面,從去年北汽官方公告可見,張建勇的任命并非企業自主決策,而是由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直接敲定。
這一安排不僅凸顯北京市政府對北汽發展的高度重視,更側面印證北汽推進改革的緊迫性。
而多家國央企不約而同地升任財務專家為高管,其重要背景之一,是去年年底出臺的央企市值管理政策。
該文件引導企業更加關注市場價值,從而讓擅長資本規劃與價值溝通的財務專家走向了前臺。
該文件指出,要通過提高上市公司發展質量、開展有利于提高投資價值的并購重組、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等方式,加強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
文件更是指出,要“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強化正向激勵。”

在資本密集型的造車行業中,相較于底蘊深厚的傳統國央企,后發的新勢力車企面臨更為嚴峻的資本挑戰,因此企業高層高效籌資的能力至關重要。
在此背景下,財務操盤手的核心使命具有雙重性:其短期目標是保障企業生存,通過精準的資本運作持續為企業“輸血”;
其長期目標則是助力企業發展,最終構建健康的內部“造血”能力。
而對于在中國市場普遍下滑的外國車企而言,比技術創新更迫在眉睫和立竿見影的,是讓財務專家來操作數據上的降本增效。
受中國市場業績下滑影響,2025年上半年,寶馬集團累計銷量31.79萬輛,同比大跌15.5%;凈利潤為40億歐元,同比大跌29%。
而從汽車行業的大環境來講,上述趨勢也揭示了車企的盈利方式正經歷根本性轉變——從依賴一次性整車銷售,逐步延伸至軟件訂閱、增值服務與生態運營等可持續收入模式。
其背后,是商業模式核心從“造好車”的產品思維,向“講好資本故事”的價值重塑演進的時代烙印。
這一轉變不僅要求企業兼具互聯網的產品思維與金融的收益管理能力,更揭示出當下汽車行業正面臨一場高投入的資本競賽。
寫在最后:
當財務背景高管密集站上各類車企的核心決策崗,也揭示了車企生存與發展優先級的重新排序。
過往行業擴張期,技術突破與產能擴張是核心驅動力,技術派高管主導的“造好車、賣更多車”模式足以支撐增長。
但如今,無論是國央企面臨“市值管理納入業績考核”的政策導向,需要財務專家通過資本運作激活資產價值、回應市場期待;
還是新勢力在“燒錢競賽”后,亟需財務操盤手平衡融資輸血與盈利造血的節奏,避免陷入資金鏈危機;亦或是外資車企在華銷量下滑、利潤承壓時,依賴財務管理者通過精細化成本管控、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降本自救”。
財務能力已從“后端支撐”躍升為“前端決策引擎”,成為決定車企能否穿越周期的關鍵變量。
未來,隨著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技術+財務”的復合型管理能力,或許將成為車企高管團隊的標配。
但無論人事如何變動,最終決定企業成敗的,仍是財務思維能否真正服務于“造好車”的本質——畢竟,資本故事的底色,永遠是過硬的產品與可持續的用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