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us正在醞釀一臺全新超跑,它的代號已經逐漸清晰,那就是LFR。
所有關于它的報道都指向一個事實:這將是豐田賽車部門和Lexus品牌在LFA之后的又一次嘗試,一款填補Lexus運動精神空缺的作品。回顧這一系列的發展,可以從2022年東京改裝展上的GR GT3概念車說起。
那是豐田賽車部門展示的未來賽車雛形,一個長車頭、寬體、低重心的雙門跑車,隨后所有出現的測試車、專利圖紙、諜照視頻,都延續了這一設計思路。只是隨著時間推移,答案越來越明確:量產版不會掛上Toyota,而是會戴上Lexus徽章,以LFR的名字推向市場。
LFR的誕生其實并不復雜。
Lexus的雙門轎跑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RC和LC系列在今年后大概率會同時停產,這意味著Lexus在運動型雙門車的產品線會出現空白,而這正是需要一臺全新超跑來填補的地方。
與此同時,豐田在國際賽車領域的動作卻并沒有停下,GR GT3的認證需求要求他們必須同步推出公路量產版,否則參賽車輛就無法符合賽事參賽條件。于是,賽車和公路版幾乎并行開發,最終演化成我們今天所說的LFR。
外觀方面,蒙特雷汽車周的The Quail車展上,Lexus悄然展示了一臺名為Sport Concept的新車,這是迄今為止最接近量產的雛形。它的比例與GR GT3概念車保持一致,長車頭、短尾廂,車艙整體后移,幾乎壓在后軸之前,這種布局與奔馳AMG GT頗為相似,強調其前中置發動機的黃金比例。
專利圖中的細節進一步驗證了這一點:寬大的前進氣口被保留,但賽道版本的巨大尾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化的尾部擴散器與收斂的空氣動力設計。
引擎蓋上的散熱開口依舊存在,但收斂到不會顯得過度夸張。尾燈采用三角形元素,這與LFA的設計語言有某種呼應,而后翼子板上方出現的散熱口,更是暗示著內部可能布置了靠近側面的排氣或冷卻系統。
從諜照來看,測試車在賽道中出現過極為寬大的前翼片和側導流板,那些明顯是賽車化部件,不會完整出現在量產車型上。但這些套件揭示了該車空氣動力學基礎。
LFR在設計階段就是按照下壓力與冷卻效率優先的思路進行開發,然后再通過不同版本車型來滿足賽道與公路需求。這種方法與豐田在賽車項目上的開發思路一致:先用賽車的極端需求來確定整體架構,再在量產過程中去掉過激的零部件,保留合理結構。
結果就是一臺車既能保證街道合法,又能以最小代價滿足賽事認證。
LFR的車身比例值得單獨分析。
它看起來比LC500更低、更寬,整車長度則接近奔馳AMG GT,意味著車身在4.7米以上,而寬度可能接近2米。前后懸掛明顯縮短,車艙高度被壓得極低,這種視覺效果讓人想起LFA但更接近賽車。
車身整體重心的布置顯示它完全不是一臺舒適取向的豪華GT,而是把賽道表現作為核心目標的車型。尤其是測試中出現的側排氣布局,暗示它可能為了減少排氣管長度與回壓而采用賽車式解決方案。
如果量產車真能延續這樣的排布,那無疑會成為市面上極少數堅持工程極致的車型之一。
在空力細節之外,其整體輪廓與LFA有某種延續關系。LFA當年的設計語言是鋒利與流線結合,LFR則在此基礎上加入更多賽車設計元素。無論是巨大的前唇,還是后部的擴散器,都與FIA GT3級別賽車的規范相呼應。
這說明豐田并沒有把這臺車作為單純的豪華旗艦來設計,而是希望它在賽事與民用兩個維度中都具備競爭力。這種雙重定位無疑會讓量產車的開發更為復雜,但也正是這種復雜性,確保了它在市場上擁有區別于常規豪華GT的獨特價值。
在2022年披露的專利圖紙中,最引人注意的細節是車尾燈與散熱口的組合。
它們不僅呼應了LFA的設計基因,也說明車尾內部布置了復雜的冷卻管路。GT3賽車的高溫環境需要巨大的散熱能力,而如果量產版仍然保留這些通道,就意味著LFR在日常駕駛中也可能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冷卻效率和機械質感。
原本豐田賽車部門計劃在2025賽季就讓GR GT3登場,但因為量產車認證的延遲,不得不推遲到2026年。
這也意味著LFR的公路版最早會在2025年下半年亮相,2026年開始正式銷售。從開發周期來看,這是一個合理的節奏,畢竟一臺全新架構的超跑需要經歷漫長的測試與驗證,尤其是在保證既能賽道合規,又能日常上路的情況下,妥協和取舍是必然存在的。
LFR走到今天,反映了豐田在賽車與民用之間的平衡策略。
如果說LFA是一臺出于情懷與實驗性質的作品,那么LFR則更像是工程產物。LFA當年用了雅馬哈調校的V10,幾乎是“為熱愛而造”,其成本和定價都與現實脫節。
而LFR在GR GT3項目的驅動下,不得不遵循賽事規則與量產認證,這讓它的目標更清晰,定位也更現實。它既是賽車的基礎,也是市場的需求。
隨著每次新的諜照出現,外界對LFR的期待就不斷增加。
它會不會像LFA一樣成為收藏級的符號,還是會更偏向于一種能與AMG GT、法拉利Roma正面對抗的量產高性能GT,答案或許要等到2026年才會揭曉。但從目前的線索來看,LFR的設計幾乎沒有退路,它必須是一臺以賽道為核心的車,這不僅是為了繼承LFA精神,更是為了確保豐田賽車部門能夠在未來賽事中繼續站穩腳跟。
如果說外觀和比例讓LFR呈現出一臺純粹賽車化的姿態,那么它真正的核心,還要落在動力系統與底盤平臺的選擇上。
從2022年GR GT3概念車首次亮相開始,外界就猜測這臺車會搭載什么樣的發動機。直到2023年和2024年出現的一系列賽道諜照,答案才逐漸浮出水面。
這臺車擁有清晰的八缸聲浪,那種渾厚的低頻和高轉時的延展性,都不像渦輪四缸,也不像六缸,而更接近自然吸氣V8的特質。這種聲音特征立刻讓車迷聯想到Lexus在GT3賽車上已經使用多年的5.2升V8引擎,這臺發動機在賽車規格下輸出超過500匹馬力,無論在耐力賽還是短途沖刺都展現過穩定的可靠性。
不過問題在于,豐田是否會將這臺發動機直接移植到LFR的量產版上。
Lexus現役RC F搭載的是一臺5.0升V8,自然吸氣形式下可以提供472馬力,搭配八速自動變速箱,零百加速中可以做到3.9秒。理論上,如果把這套動力提升到5.2升的賽車級版本,功率可以輕松突破500匹。
但對于一臺全新旗艦級超跑來說,500匹馬力顯然還不夠格。
參考法拉利Roma的620匹與AMG GT-R的585匹,LFR如果仍舊停留在500馬力,市場說服力會顯得不足。于是,豐田應該會基于這臺V8再進化,目標功率超過600馬力,甚至可能進一步引入輕混系統,通過電機輔助來彌補低轉速區間的扭矩和加速響應。
這種可能性并不是空穴來風。
豐田已經在量產車上廣泛使用混動系統,Prius、Crown甚至Land Cruiser都有對應方案。更關鍵的是,混動對于賽事認證來說不再是禁區,反而在耐力賽和未來GT賽事中逐漸成為常態。
如果LFR在V8的基礎上疊加一個電機,既能在日常駕駛中提升能耗表現,也能在賽道沖刺時提供瞬間的扭矩加成。這會讓它更接近于保時捷918 Spyder當年的思路,盡管不會達到那么極端的能量回收和電動驅動比例,但至少能在技術層面幾乎保持一致。
當然,豐田內部還有另一種聲音,那就是直接將V6雙渦輪作為基礎。
其源于豐田在勒芒耐力賽GR010 Hybrid上的經驗,那臺賽車使用了3.5升V6雙渦輪發動機,功率配合電機系統可以超過650匹。而V6雙渦輪的潛力巨大,在重量與體積上比V8更有優勢。
畢竟在一臺前中置布局的跑車上,發動機的長度和重量直接影響軸距分配與前后重量平衡。如果LFR想做到類似AMG GT那樣的長車頭后移布局,使用V6雙渦輪也并非沒有可能。
問題在于,車迷是否愿意接受一臺掛著F標識的Lexus,卻不是傳統的高轉V8自然吸氣發動機,而是帶著渦輪的V6。
當然,動力系統的取舍還涉及到市場與法規。到2027年,全球排放法規將更加嚴格,單純的大排量自然吸氣V8可能面臨極大的合規壓力。如果LFR想要全球銷售,尤其是在歐洲市場,它必須要么加入混動系統,要么對排放進行優化。
豐田如果堅持純自然吸氣,可能會把它局限在少量市場,或者只出現在極少數F高性能型號上,而更多的量產車型則采用混動或者更小排量的增壓發動機。
底盤層面,LFR幾乎可以確認是前中置后驅。
這一點從諜照就能看出來,豐田在開發過程中反復把AMG GT拿來對比測試,這本身就是在比對同類布局的動態特征。車艙整體后移,發動機盡可能壓近前軸之后的位置,讓前后重量分布更接近50:50。
這樣的布局能保證在高速過彎時減少轉向不足,同時配合大尺寸后胎提供出彎牽引。至于是否會推出四驅版本,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消息。但考慮到豐田在GR Yaris、GR Corolla上已經有相對成熟的系統,不排除未來LFR的某版本會加入電控四驅,以提升極限條件下的穩定性。
懸掛方面,豐田在賽車開發上的經驗會直接遷移到量產車上。
GR GT3的賽道版本是雙叉臂前懸、后多連桿,配合全可調阻尼和拉桿式布局。其結構核心優勢在于減少簧下重量、提升剛性和可調節性。
量產版LFR不可能完全照搬賽車的復雜結構,但大概率會采用輕量化鋁合金雙叉臂和后多連桿的組合,再通過電子可調避震器來提供不同模式的選擇。考慮到Lexus的產品定位,公路版避震會在舒適性上做一定的折中,但高性能版本很可能會開放更接近賽道的硬設定,甚至預留改裝空間。
變速箱方面,目前推測集中在兩種可能。
一種是豐田自研的多速自動變速箱,可能是現有八速的升級版,優化換擋速度與耐熱性能。另一種是干脆使用雙離合,以滿足高性能跑車對換擋速度的需求。從諜照來看,測試車的加速過程中換擋極快,不像傳統液力自動變速箱那么柔和,反而更接近雙離合的沖擊感。
如果豐田真的為LFR量身定制一臺雙離合,那意味著它在運動性能上的取向會更加極端,也更貼合賽道需求。
輪胎與制動系統同樣是決定性能的重要因素。
專利圖與測試車都顯示LFR使用了超寬的前后胎,前胎可能在285毫米以上,后胎則接近315毫米。這種規格與GT3賽車幾乎一致,保證了充足的抓地面積。
制動系統方面,豐田與Brembo、Alcon等品牌在賽車上都有合作經驗,而Lexus自家的高性能車型普遍使用Brembo六活塞卡鉗。量產版LFR很可能會配備碳陶制動盤作為選裝或高性能版本標配,以確保長時間高溫不衰退。
畢竟LFA當年就已經采用碳陶剎車,這對繼任者來說幾乎是必須延續的配置。
重量控制方面,LFA當年使用了碳纖維單體殼和復雜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工藝,整車質量控制在1480公斤左右。對于一臺搭載大排量V10的超級跑車,這個重量相當驚人。
而如今的LFR,如果繼續采用大面積碳纖維與鋁合金混合結構,重量有可能控制在1600公斤左右。如果采用混動系統,電池與電機的重量可能會讓車身逼近1700公斤,這會直接影響加速與操控。
豐田需要在輕量化和電氣化之間做出微妙平衡,而這正是開發周期拉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LFR在動力和底盤上可以歸納為兩個層面:一是工程上的傳承,它會直接借鑒RC F GT3和GR GT3的成熟技術,把自然吸氣V8帶到量產車中;二是市場和法規的折中,它可能同時準備混動和渦輪化方案,以滿足不同市場和不同用戶的需求。
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一臺在賽道版中堅持V8自然吸氣,在公路量產版中采用混動或增壓的雙軌策略,這正是未來超跑不可避免的方向。
而LFR留下的最大懸念,還是駕駛體驗會是什么樣子。
這種懸念源于LFA,這臺V10超跑以9000轉的高轉特性和極為精細的聲浪調校聞名,在車迷心中幾乎已經被神話。它的稀缺性、工程復雜度和對細節的執著,讓后來的任何Lexus性能車都顯得黯然失色。
因此,當把LFR定義為LFA的繼任者時,難免會產生極高的心理門檻。LFR必須在駕駛質感和機械純粹性上給出獨特答案,否則它將被簡單地歸類為一臺與AMG GT、法拉利Roma同類的高性能GT,而不是一臺真正有資格繼承LFA精神的機器。
目前來看,首先是動力的輸出特性。
如果量產版堅持自然吸氣V8,那它的高轉與油門響應將會成為最大賣點。這種線性的動力釋放和可預測的扭矩曲線,讓駕駛者在賽道中能夠建立起高度的信任感。相比渦輪發動機的突兀爆發,自然吸氣在連續彎道的可控性更強。
而如果豐田最終選擇V6雙渦輪加混動,那么駕駛體驗就會向另一種方向發展:低轉更有力,中段加速極快,電機的瞬間扭矩讓車輛在出彎時爆發力極強。
兩者各有優點,但關鍵在于調校。
如果電機和發動機的結合足夠自然,駕駛者甚至可能體驗到類似耐力賽車的混動質感,這對于公路車來說會是罕見的體驗。
其次是轉向與底盤表現。
LFR的車艙布局與AMG GT相似,這意味著它的重心會非常靠后。這樣的設計天然有利于減少推頭,增強靈活性。但它也可能帶來另一個問題:如果懸掛調校不當,車輛在極限狀態下會更容易出現轉向過度。
豐田賽車部門必須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考慮到它們在WEC耐力賽和超級GT中積累的經驗,這樣的調校并非難題。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把賽車的極限反饋,轉化為公路駕駛中既可控又不失樂趣的質感。這是LFR能否真正被車迷接受的關鍵。
此外,LFR的改裝潛力也值得討論。
因為它源自GT3平臺,底盤和動力結構必然為賽車化改裝預留大量空間。未來完全有可能通過更換避震、升級ECU、加裝更激進的空氣動力套件,把它推向接近賽車水平。
甚至不排除會出現客戶賽車計劃,讓部分私人車隊直接使用LFR作為基礎參賽車輛,比如保時捷911系列,對于改裝市場來說,這種潛力本身就是巨大吸引力。不同于一些封閉性極強的超跑,LFR可能會更開放,這讓它在二級市場的生命力更強。
收藏潛力則是另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LFA當年以極低的產量和極高的售價,最終成為車迷心中的神話。它從2010年到2012年只生產了500臺,如今在二手市場的價值已經超過當年的新車價。
從目前的跡象來看,LFR的產量不會像LFA那么稀少,畢竟它必須滿足GR GT3的認證數量要求。但它依然會比普通的LC或RC更稀缺,尤其是純V8高性能版本。如果豐田堅持小規模生產,再加上它在賽道和公路上的雙重身份,未來完全可能成為收藏市場的熱門。
另一方面,價格也會決定它的定位。
LFA當年的定價是37.5萬美元起步,紐北套件版甚至高達44.5萬美元,這在當時幾乎是法拉利級別的水準。如今LC500的定價在10萬美元左右,RC F Final Edition也不過9.4萬美元。
豐田過去幾十年的超跑歷史其實非常零散,2000GT是六十年代產物,Supra雖然經典,但本質上更接近大馬力GT,而LFA是一次昂貴的實驗,LFR則是第一次真正以賽車為核心,從項目一開始就面向國際賽場,同時兼顧量產市場。
這使它不僅是一臺車,更是豐田GR整個賽車戰略的縮影。它證明豐田依然愿意在燃油車末期投入巨大資源,打造一臺象征性的超跑,讓車迷看到機械性能的極限。
LFR或許不會像LFA那樣稀有,但它會更真實、更貼近賽車。如果說LFA是一臺仰望星空的作品,那么LFR就是腳踏實地的結果。它的駕駛體驗會更極端,改裝潛力更大,市場接受度也更廣。
當LFR正式交付時,它必須回答一個問題:Lexus的超跑究竟要走哪條路。是繼續像LFA那樣成為象征,還是成為一個可以真正普及的賽道工具。無論答案是什么,它都已經承擔起了豐田運動精神的旗幟。
那是一種來自賽車的執著,這是豐田章男老爺子給內燃機愛好者的禮物。
其實,我個人寧愿相信,現在依然能有雙門大V8(V6混動也算),這是老爺子堅持,希望這個世界有更多喜歡吵鬧內燃機的人,這才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