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協數據顯示,上半年合資品牌整體市場份額已跌破35%紅線,但在行業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全球最大汽車制造商豐田汽車卻在中國市場實現了高難度動作——銷量逆勢上揚。
今年上半年,豐田汽車在中國的銷量(含雷克薩斯)達83.77萬臺,其中雷克薩斯銷量超過8.5萬臺,穩居進口豪華車銷冠。此外,截至7月中旬,豐田品牌在中國的累計車主已突破2500萬;而雷克薩斯自進入中國市場二十年來,也穩步積累了210萬+的用戶基礎。在一片“打得火熱”之中,豐田是賣得熱火朝天。
時代的洪流難不成真對豐田如此寬容?
豐田的穩定篤行揭示了一個深層真相:合資品牌已從集體衰退進入結構性重組階段,唯有在巨變之中及時作出戰略調整,以本土智變破局者才能涅槃。
逆勢上揚,銷量增長的“中國密碼”
從第一臺皇冠引進中國至今,豐田汽車在中國市場已經超過60余年,無論是歲月崢嶸抑或是風雨交加,相互成就始終是故事的底色。
如今面對競爭不斷提速的市場環境,豐田達成2500萬臺成就的“穩”讓人很安心,因為這不僅是一份業績表現,更是一種戰略成果。
今年4月,豐田在上海車展將電動化、智能化時代大象轉身的主導思想濃縮為朗朗上口的六個字“立全球 更中國”。而其蘊含立足全球的視野與深耕本土的決心,正是企業穿越產業周期的關鍵密碼。
豐田在中國市場實施的一系列戰略變革徐徐展開,其中最基礎最重磅的就是“人”的變革。
欲治兵者,必先選將,2025年初,在華發展六十余年的豐田首次由中國人擔任高層管理職位。
“讓更懂中國消費者的中國豐田人,坐在能夠決策拍板的位置。”是來自豐田集團頂層設計的鄭重承諾。
百尺竿頭,研產銷一體化發展新階段
“以市場換技術”的行業發展路線在橫行四十多年后,逐漸被“技術輸出全球”取而代之,合資品牌在智電時代的角色重塑是必然,而如何打造“新合資力量”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豐田則開啟了一輪從研發體系、市場響應、產品布局等多維度的再造,這一次在中國市場不再是“總部說了算”而是“中國團隊唱主角”。
隨著ONE R&D體制和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的落地,豐田在中國的研發已進入“原創式創新”階段。
ONE R&D體制將原本分散在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比亞迪合資公司等主體的研發資源整合為統一平臺,并與中國本土供應商、科技企業形成協同網絡。
這種“去中心化”的研發架構,不僅打破了日系車企慣有的垂直管理體系,更讓中國團隊能夠直接調用全球技術資源,更加快速、效率地推動智電技術的研發,讓“集中力量辦大事”成為可能。
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是由豐田在日本執行的“主查(CE)制度”進化而來,由中國人擔任車輛開發負責人,直面中國激烈市場競爭,并參與產品定義,這種“研產銷一體化”的角色設定,使得產品開發不再是閉門造車,而是對中國家庭出行場景進行調研。
我們能夠看到豐田bZ系列的bZ5、以及上海車展全球首發的都是由熟知中國獨特汽車文化的RCE主導研發的純電動車型。
尤其鉑智7是由廣汽集團、廣汽豐田、IEM by TOYOTA共同研發,成為豐田安心、安全、高品質與中國智慧科技的完美融合。
靜水流深,淬煉“合資新力量”
在強化本土化經營的同時,豐田還著眼于在華事業的全產業鏈的提升,從生產、服務、合作伙伴等全維度,推動中國發展速度配套的企業變革。
2025年初,豐田決定在上海成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生產公司。新公司將依托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完善的產業鏈與技術基礎,計劃于2027年投產,研發并制造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雷克薩斯純電車型。
在產業開放、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豐田汽車敲定“雷克薩斯”新工廠,并不是簡單的進口轉國產,而是要進一步實現在智能化、電動化等方面與中國市場相結合。
對于跨國車企來說,中國本地化成功與否的終極考驗,在于能否構建扎根中國的產業生態。豐田正在通過“更中國的供應鏈/銷售體系”戰略,將傳統意義上的“供應商—主機廠”關系,升級為跨領域的“價值共生網絡”。
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豐田積極拓展中國本地朋友圈,與更多中國頭部科技企業深化戰略合作,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持續提供解決方案。
在智能化賽道,目前市場熱銷的兩款BEV車型鉑智3X及bZ5就搭載了適用于全場景的Momenta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豐田與小馬智行的合作更進一步,聯合推動L4級無人駕駛的商業化落地。
這種“雙向賦能”的伙伴關系,正在模糊傳統產業鏈的邊界;這種“立全球 更中國”的產品思路,正在改寫豐田的電動化敘事。
寫在最后:
當合資品牌普遍面臨生存承壓,豐田銷量逆勢上揚的背后,是一場涵蓋管理、技術、產品的全面本土化進階。這場變革的終局已然清晰,豐田通過“立全球 更中國”的戰略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不僅將實現本地化戰略的突破,更創造了可復制的合資品牌轉型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