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維塔科技,這個最早成立于2018年,由長安汽車、寧德時代、華為聯手加持的品牌,可以說生來就自帶光環,而它推出的產品,從第一款車型阿維塔11,到阿維塔12,再到后來的阿維塔07、阿維塔06,每一臺都有很多關于美學設計與科技層面的故事可說。這回,筆者就會會它的旗艦級轎車阿維塔12后驅增程版車型,來一探其魅力所在!
美,也可以阿凡達
還記得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不只一次解釋過,阿維塔科技英文名字:AVATR的由來,是長安、華為、寧德時代這三家公司“安”、“為”、“德”的諧音。但如果你去網上查,會發現有很多網友建議阿維塔改名阿凡達。呵呵!這雖然只是玩笑,但AVATR確實和《阿凡達》的Avatar只差一個字母,并且我覺得,就像詹姆斯?卡梅隆用《阿凡達》創造了一個未來的“潘多拉”世界,能夠和人類之間用意念、化身來聯系一般,阿維塔的車,從外型上來看也非常清新脫俗,既有濃郁的未來飛船樣貌,也有迎合當下審美觀的氣質,不管世人覺得它好不好看,會不會太超前,但這種獨樹一格的設計,個人是非常欣賞的,并且也認為它會有成為時尚潮流的一天。
圓而有型,層次分明的車尾造型
這不,距離2009年第一部《阿凡達》過去那么多年后,當2022年的第二部阿凡達《阿凡達:水之道》上映,還有人覺得潘多拉星人不好看嗎?
當下不少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給我的感覺就好像用流水線上的模子打下來的產品,一樣的分體大燈+細長日行燈條+封閉前臉,一樣的楔形線條與溜背車尾,一樣的地平線貫穿尾燈,美其名說是更有未來感,但看多了真覺得有點審美疲勞,欠缺個性。但阿維塔12不是這樣,它一出現在我眼前就讓我感到饒富興味,例如車尾部份,它看起來有些溜背,又有些旅行車;有點像保時捷Panamera,又有屬于自己的設計格調――透過虎踞后腿樣貌外凸的后翼子板,搭配向上拉出拱形的外凸尾翼線條作分割,讓阿維塔12圓潤的車尾構型看似好像與車頂、車側連成一氣,但又有獨立的視覺層次,給我一種沉穩厚重而又帶超現實主義沖突感的印象。
圓而有型,層次分明的車尾造型
更酷的是,為了顧及車內后座乘客的頭部空間,阿維塔12的溜背線條相當平,在車尾頗高的位置與尾翼線條交會。這樣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駕駛人的車尾視野會受到大面積的阻擋,倒車時很難看到車后完整環境。如何解決?反正阿維塔科技都主打科技了,那就科技到底吧――直接把后擋玻璃舍棄掉,改用車尾攝像頭與車身兩旁代替傳統后視鏡的電子外攝像頭,將影像顯示在15.6英吋的中控屏、流媒體車內后視鏡,以及被人戲稱為“帶魚”,橫亙在整個前擋風玻璃下方的35.4英寸遠端訊息屏兩端即可。另外,由于這車配備了華為乾坤ADS 3,所以倒車泊車時,靠它智能停入車位,經過個人實際測試,也行!
流暢、厚重的車側線條,挺耐看
車頭部份,阿維塔12則是繼承家族的“未來美學”設計,一對短而細的日行燈條有如眼睛,一對長長有如正反“C”字的日行燈條像咧著笑靨的大嘴,將整個車頭輪廓勾勒出來,整體看起來會比時下多數自主品牌車顯得更有設計感,更有表情,更富動感氣勢,但個人是覺得沒有車尾來得那么讓我驚艷。但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位在發動機艙蓋與前擋風玻璃之間有一面“HALO”屏,可以顯示多種人車交互動畫,可以自己透過中控屏繪圖寫字顯示其上,或在車輛充電時顯示充電進度,很有意思。只不過個人覺得由于它面朝天空,可能被人仔細看到的機會有點少,實用性恐怕差點意思。
不得不說,阿維塔科技請來,操刀過多款BMW車型的德國設計師Nader Faghihzadeh確實挺有一套,給了阿維塔12一份獨一無二且帶有未來感的樣貌,縱然這車早在2023年就已經誕生,但如今看來依然個性獨具,十足前衛。至于如前所說,設計越有個性越超前,越容易導致正反兩面評價這回事,我不否認沒有,但反正我就是覺得阿維塔12算是近年來外觀比較能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車,而且關于這點,2024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也是這么認為的!
-----------------------------------------------------------------------------
科技且豪華
進入阿維塔12車內,第一個吸引到我的就是橢圓形方向盤,它和不久之前筆者試駕到智己L6上的方向盤形狀相似,但沒有那么讓我感到用起來別扭,理由就在于智己L6儀表臺上的大橫屏有不小面積會被方向盤擋住,而阿維塔12由于是采用前面說到的35.4英寸遠端訊息屏,所以各項顯示資訊不會被擋住,就駕駛視野遠近切換流暢感與駕駛資訊判讀完整度來說,阿維塔12這般設計是合理的。但嚴格來說,個人還是有點不太習慣大角度轉橢圓形方向盤的手感,或許需要多花點時間適應吧?
全景前風擋配上帶魚屏,有如戰斗機艙
與此同時,遠端訊息屏也對阿維塔12車內科技氛圍的營造,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要知道這樣的設計,寶馬得要在未來“新世代車型”的“全景視域橋”上才獲得體現,由此便可知阿維塔12在科技布局方面之前衛。更重要的是,遠端訊息屏內的訊息顯示布局清晰且人性,可以根據實際使用需求靈活設定車況、時鐘、多媒體、能耗、胎壓……等訊息的排布,并且字體夠大、圖形顯示夠清晰,讓駕駛人很輕松便能看清。但唯獨有一點不足的,就是位于這個屏幕兩端的電子后視鏡顯示畫面,對于個人來說實在尺寸小了點,看起來有點費勁,不知道是我老花度數深了還是手機看太多了?
乘坐空間夠寬敞,座椅舒適性不錯
第二項吸引我的,就是阿維塔12在營造豪華空間感上也挺有一套,首先是獨特的全景前擋風玻璃,這玩意兒在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到,應該是十多年前的老款OPEL Astra GTC,而如今雖然已經有小鵬G3……等越來越多車用上,但阿維塔12還貼心的為其配置了智能光感功能,也就是在艷陽高照下,玻璃能自動調暗亮度阻擋陽光,使得我在三十多度的廣州試駕一天下來,基本沒什么曬到腦袋發燙的感覺,而且又有開揚敞亮的視覺感,棒!與此同時,這車的全景天幕也有智能光感功能,給到后座乘客同樣不曬腦袋與視覺開揚的禮遇。
有了開闊的視野,其次就是憑借3020mm的軸距,給到乘客C級車的乘坐空間──以筆者身高170cm的標準來體驗,無論坐在前座還是后座,頭部、腿部、肩部空間都寬裕到不行。再加上前座椅有像飛機頭等艙座椅放倒的“零重力”休憩功能,前、后座椅都能提供通風、加熱、按摩功能,來個“移動SPA”模式疏松筋骨、香氛醒腦后,按個鈕打開電動車門瀟灑下車,個人覺得這已經非僅豪華感,甚至可以說有些儀式感了。
座椅通風、加熱、按摩功能一應俱全
還沒完!像阿維塔科技這么愛整設計的品牌,怎么可能錯過在阿維塔12上狠活?最明顯之處,就是車門飾版上的豎條紋設計,以及隱藏式的氛圍燈光鋪陳,阿維塔稱這是“GentleTech”極簡設計,但個人覺得這其實并不極簡,個中用料成本、組裝難度估計都不低,實際看起來,要說它做工塑料它確實是塑料制成的,但質感卻又體現得富有層次、出得細致,總之就是給人一種經過精心雕琢的感覺,并且不落俗套、豪華備至!
豪華飛毯
阿維塔12有純電動力與增程動力兩種動力選擇,筆者試駕的車型是增程版,相信這也是更多消費者在考慮遠程出行補能、續航……問題時會選擇的車型。其搭載“昆侖智慧增程”系統,也就是拿代號JL469ZQ1的1.5T發動機來帶動發電機,給39.05kWh容量的電池充電,然后用電來讓驅動后軸的電機運作。
增程式動力,實測14~15kWh/100km耗電量蠻省的
這臺電機擁有231kW的最大功率,367N.m的最大扭矩,從數據上來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市面上不少車的電機輸出,性能大多被設定成功率約是扭矩的一半(數字上),但阿維塔12的電機明顯功率數字更高,于是當我駕駛時,就發現這車加速感居然有點像開搭載高轉自然進氣發動機的車,起步時并沒有那種電機瞬間發力的彈射感,電門踏板輕踩甚至可以說反應有點溫吞。不過,當我把電門踏板逐漸深踩下去,就發現電機能量會跟著逐漸放大,并且高速行車時的再加速后勁也相當可觀!嘿嘿!這……很有意思,感覺跟奔馳……這些豪華品牌車的調校有點像,舒適至上,厚積薄發。
但……畢竟阿維塔12的2255kg車重擺在那,所以要說這車加速有多狂猛,不實際!
底盤科技武裝到牙齒,設定以舒適為主
底盤部份,前雙叉臂、后多連桿結構+電磁阻尼器+空氣彈簧的配置,可以說是硬貨全上了,實際反應給我的感覺,還是跟動力輸出特性一樣──舒適至上!其路見不平的吸震能力相當哇塞,就好像坐飛毯一樣舒適;而如果切換到“運動”模式,路感會更清晰一些,但基本不脫舒適的腔調。
總體來說,阿維塔12的動力系統與底盤設定,都是為了豪華舒適而設定的,并且它也確實表現得很稱職。
個性獨具,即是價值
經過和阿維塔12兩天相處下來,個人對這車的外觀、內飾設計是越看越喜歡;但相反,我同事一直覺得這車的樣貌跳tone看不慣。
塞車時,有華為乾崑ADS 3輔助駕駛,真好
正如前面所說,有個性的設計,往往沒法照顧到所有人的審美口味,就像奔馳、寶馬車這幾年設計越來越重視體現個性化,于是也不像以往那么人見人愛,而是有了美丑兩派。但我覺得這非常好,這本來就是主打高端豪華品牌該有的腔調,尤其像阿維塔12這款屬于品牌旗艦轎車的產品,更該特立獨行,吸引眼光獨具的伯樂;而像符合大眾口味這回事,就交給比較“入世”的入門車款阿維塔07、阿維塔06來辦即可。
充電10分鐘,補了111公里續航
總之,阿維塔12有自家獨創的設計之美,有全面先進的科技價值,有豪華舒適的駕乘感,比起時下一些套模子產出,甚至因為像保時捷、法拉利而大賣的車好太多了,我欣賞!
阿維塔12后驅增程版規格表 |
|
車身尺寸 |
|
長×寬×高(mm) |
5020×1999×1460 |
軸距(mm) |
3020 |
車重(kg) |
2255 |
動力系統 |
|
結構形式 |
增程式動力 |
發動機排氣量(c.c.) |
1497 |
發動機最大功率(kW) |
115 |
電機最大功率(kW) |
231 |
電機最大扭矩(N.m) |
367 |
電池容量(kWh) |
39.05 |
純電續航里程(km)(CLTC) |
245 |
綜合續航里程(km)(CLTC) |
1155 |
驅動形式 |
后輪驅動 |
底盤結構 |
|
懸掛型式 |
前雙叉臂、后多連桿 |
輪胎 |
前、后265/45R20 |
剎車 |
前、后通風盤 |
售價:26.99~28.99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