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嘯 天
在全球芯片行業風起云涌之際,作為內存互連芯片領域領軍者的瀾起科技,卻做出了一個令外界疑惑的決定:在手握約86億巨額資金的情況下,毅然選擇赴港上市,試圖打造“A+H”雙上市平臺。
此舉不僅在資本市場引發了股價的消極反應,也讓投資者對其動機產生了“圈錢”的疑問。
伴隨這一戰略抉擇的,是公司重要股東如英特爾的頻繁減持、業績表現的劇烈起伏,以及公司高管的高額薪酬等一系列情況,共同構成了瀾起科技此次赴港募資背后復雜而引人深思的圖景。
1
瀾起科技赴港IPO背后
瀾起科技的創業史可追溯至2004年,由楊崇和博士和Stephen Kuong-Io Tai共同創立。這家無晶圓廠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憑借其在高速互連芯片領域的深耕,逐漸成為全球內存互連芯片的領導者,2024年市場份額高達36.8%。公司于2019年7月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巔峰期市值曾突破1300億元。
瀾起科技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兩大產品線:互連類芯片和津逮®服務器平臺。互連類芯片是其主要收入來源,涵蓋內存接口芯片(如RCD、DB)、內存模組配套芯片(SPD、PMIC、TS)以及高性能運力芯片解決方案(MRCD、MDB、CKD、PCIe Retimer、CXL MXC等),廣泛應用于云計算和AI基礎設施領域。
其中,DDR5內存接口芯片是服務器CPU與DRAM模塊間的關鍵互連組件,研發門檻極高。
津逮®服務器平臺則由津逮®CPU及數據保護和可信計算加速芯片組成。2024年,互連類芯片貢獻了總收入的92.04%,毛利率達62.99%,而津逮®服務器平臺收入占比為7.68%,毛利率為4.75%。
盡管在細分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瀾起科技的業績表現卻呈現出明顯的波動性。2021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40.49%,但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滑24.88%。2022年實現了營收、利潤雙增長,但好景不長,2023年受行業去庫存影響,營收同比大降37.76%,歸母凈利潤更是暴跌65.30%。直至2024年,公司業績才重回增長軌道,實現營收36.39億元,歸母凈利潤13.41億元。
進入2025年,公司業績持續向好,預計上半年營收約26.33億元,同比增長58.17%;歸母凈利潤預計在11億元至12億元之間,同比增長85.50%至102.36%。其中,高毛利的互連類芯片產品出貨量顯著增加,尤其是AI產業需求旺盛帶動DDR5內存接口芯片和高性能運力芯片銷售收入大幅增長,推動整體毛利率提升。
在公司業績起伏的背景下,其股東的頻繁減持和高管的薪酬問題也引發了市場關注。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瀾起科技A股上市以來,包括Intel Capital(下稱“英特爾”)及其一致行動人在內的多位重要股東,如萚石一號、萚石二號、萚石三號、上海臨理、中電投控、WLT、嘉興宏越、珠海融英等數次大舉減持公司股票。
其中,與瀾起科技合作多年的英特爾已累計減持套現超過19億元,截至2025年3月31日,英特爾集團因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已不再符合瀾起科技的關聯方資格。
同時,公司創始人楊崇和、Stephen Tai通過其持股企業WLT及其一致行動人,在2022年至2023年也多次減持,累計套現超15億元。瀾起科技方面表示,這些減持是部分有限合伙人(LP)基于自身資金安排出售股票,兩位創始人并未參與。
與此同時,公司兩位創始人兼執行董事的薪酬也備受矚目。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楊崇和的薪酬合計近2969.4萬元,Stephen Tai的總薪酬也達到2970萬元。相比之下,同期其他所有董事年薪均未超過120萬元。盡管瀾起科技方面解釋稱,兩位創始人的薪酬與海外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處于合理范圍,但與國內同行數據對比,兩位創始人在瀾起科技的獲利之豐厚可見一斑。
這些股東減持和高管薪酬問題,無疑加劇了外界對瀾起科技赴港募資“圈錢”的疑慮,尤其是在公司賬上并不缺錢的情況下。
2
不差錢為何仍執意赴港募資
盡管截至2025年3月31日,瀾起科技手握約86億元的充裕資金(包括現金及現金等價物70億元、金融資產16億元),且同期沒有短期借款,甚至擁有價值約45億元的美元資金,約占當期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64%,截至2024年末存放在境外的款項約40億元。如此雄厚的資金實力,卻依然選擇赴港募資,這難免引來市場對其“圈錢”意圖的質疑。
面對外界疑問,瀾起科技回應稱,此舉旨在“深化公司的國際化戰略布局,持續吸引并集聚優秀的研發與管理人才,增強境外融資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根據發展戰略及運營需要,公司計劃發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上市。”
深入分析,瀾起科技赴港IPO自有其考量。對于瀾起科技而言,赴港上市是其國際化戰略布局的重要一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港交所更具全球化屬性。在港募集的資金通常具有更大靈活性,可以直接面向海外市場,為企業的全球化擴張提供更便捷的資金支持。這對于一家營收70%-80%來自海外市場的半導體公司而言,具有顯著戰略意義。
同時,「數智研究社」發現,盡管現有資金充裕,但瀾起科技對研發投入的強度始終處于高位。2024年研發費用達7.63億元,同比增長11.98%,占營收比重的20.98%。公司計劃將港股募集資金用于未來五年內投資互連類芯片領域前沿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以提升其全球領先地位,把握云計算和AI基礎設施領域的機遇。
即使賬面現金充裕,考慮到芯片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通過資本市場補充長期研發資金,可以增強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并確保其在全球技術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除了研發,港股募資還將用于提高商業化能力,以及戰略投資及/或收購,以實現公司的長期增長策略。
港股新股上市熱度攀升,有利的上市環境,也促使瀾起科技選擇在此時赴港上市,以期獲得更好的估值和市場反饋。
綜上所述,瀾起科技赴港募資是多方面的考量,可能并非簡單地“不差錢也要圈錢”。其背后是公司深化國際化戰略、應對行業競爭、支撐高強度研發投入、尋求戰略擴張以及優化全球資本布局的綜合需求。
但是,即便有這些戰略規劃,公司在A股市場股價承壓、重要股東頻繁減持以及業績劇烈起伏的事實,仍將是市場和投資者關注的焦點。瀾起科技能否在鞏固現有優勢的同時,在高性能運力芯片賽道縮小與頭部玩家的差距,并借助港股資本市場實現國際化抱負,仍需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