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哇哦AI智能眼鏡在本屆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首度亮相,在1號館的阿里展位上,一個碩大的模型十分顯眼,屏幕上的綠色文字展示著這款AI眼鏡的光波導AR技術。
而在前一天下午的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論壇上,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業群終端業務負責人宋剛介紹了該產品的功能細節。這也意味著阿里將是繼小米之后,又一位入場AI眼鏡的賽道的頭部企業玩家。
不過,據現場參展人士透露,WAIC現場的阿里AI眼鏡并無法點亮,產品展示停留在“模型機”和外觀層面。一些業內人士向“直面AI”表示,阿里AI眼鏡其實還在比較早期的階段,目前展示的產品還只是工程機,距離可市售仍有一段距離。
此前的相關報道顯示,阿里AI眼鏡分為兩個版本——不帶AR顯示的AI智能眼鏡,以及帶顯示的AI+AR智能眼鏡,后者優先級更高。產品硬件層面,這款眼鏡與此前發布的小米AI眼鏡類似,采用高通驍龍AR1+恒玄BES2800的雙芯架構,傳聞其代工廠商為“果鏈”硬件巨頭立訊精密,正式發售時間預計為今年的“雙十一”。
但是,不管是在WAIC的阿里展位上,還是在宋剛的介紹環節,都沒有提到無AR功能的版本。據業內人士介紹,光波導AR功能需要在設計上預留投影裝置的位置,因此兩個版本共用同一模具的概率較小。也就是說,阿里方面是否會同步推出非AR版本的產品仍是未知。
據了解,從2024年年底開始,阿里相關業務就開始了一系列整合。先是“通義”應用團隊正式從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再到擁有To C硬件品牌“天貓精靈”的智能互聯事業群宣布與夸克團隊相融合,此次發布的AI眼鏡,是阿里自去年底整合AI To C業務之后推出的首款AI硬件產品。
過去一個月內,小米首款AI眼鏡發售后引發巨大熱度,讓智能眼鏡為更多消費者所熟知。傳聞中3天銷量達到5萬副,甚至部分線上線下渠道出現賣斷貨的情況,堪稱智能眼鏡屆的“小米YU7”。在此前的返場直播中雷軍表示,“很快會補貨,大家不要著急。”
而采用了光波導AR技術的阿里AI眼鏡,相比小米AI眼鏡多了AR顯示功能。據了解,光波導因其輕薄和外界光線的高穿透特性,被認為是消費級AR眼鏡的必選光學方案。經過行業的多年發展,光波導成本已逐步降低,但技術的成熟性還有待市場進一步檢驗。相比小米,阿里似乎選擇了一條更有“野心”的道路。
另一邊,互聯網內容巨頭字節跳動自研AI眼鏡的消息也不斷傳出,相關信息顯示,字節自研AI眼鏡也有望于年內發布。屆時,伴隨著阿里/小米/字節三家頭部企業相繼入場,智能眼鏡市場是否會迎來一個“三國”時代?
01
阿里AI眼鏡:功能很全面,設計有爭議
“我們用它重新定義了AI眼鏡的新標準,它是一個真正的隨身超級助理,他是一個全天候、多場景可使用的智能終端。”昨天下午的論壇上,阿里智能終端業務負責人宋剛這樣介紹道。
不過,本屆WAIC上,阿里AI眼鏡僅僅是“展示”,離正式發售還有一段時間。而據阿里方面人士介紹,阿里AI眼鏡已完成研發工作,本次是首次以完整產品形態亮相。
觀察阿里AI眼鏡的外觀可以發現,由于在兩側集成了光波導組件,這款智能眼鏡正面看起來比同類產品要更寬一些,鏡框到鏡腿由一條曲線過渡,握持部分較為纖細,但其電池和主板模塊均集成在鏡腳處。目前展示的配色中,也僅有黑色一種。
“一副超級眼鏡,首先還要戴著好看、戴著舒服。”在宋剛的介紹中,輕便的鏡腿設計是阿里AI眼鏡的外觀亮點之一,阿里AI眼鏡通過定制小型化的揚聲器,使得鏡腿更細,鏡框更窄、更薄。不過,由于產品還在工程機階段,無法進行實機體驗該產品。
“其實他們(阿里)目前還是比較早期的階段,我不太理解為什么這個時間節點要著急放出來。”在觀看了論壇上宋剛的產品介紹后,某頭部智能眼鏡廠商產品經理吳晨這樣感慨道。
雖然產品無法實機體驗,但基于WAIC的熱度,以及目前展位上的產品外觀展示,這款AI眼鏡在業內還是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度。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阿里AI眼鏡可插拔電池的設計,為解決AI眼鏡續航提供了一個新思路;但整體設計觀感上卻有點“不太平衡”。
“感覺他們(阿里)是什么都想要,既想要一個小巧的外觀,又想要光波導的顯示。”談及看到阿里AI眼鏡的第一感受,吳晨表示,阿里AI眼鏡一方面兼顧了比較多的功能,同時又想實現相對輕便的結構,導致其設計思路有些“擰巴”。
吳晨進一步解釋了他的觀點,他表示,目前,包括小米在內的主流AI眼鏡產品都將主板設置在鏡腿前側,也就是更靠近轉軸的位置。而阿里AI眼鏡選擇將主板模組設置于其中一條鏡腿的末端。主板模組后置的設計,理論上可以獲得相對更細、更輕便的鏡腿,但研發團隊又在鏡腿中段塞下了兩個揚聲器模組。“從側面觀察這個產品,會有一種‘一會細,一會粗’的違和感。”
此外,主板模組后置到鏡腿末端的設計,在用戶體驗上可能要打一個問號。吳晨表示,鏡腳的位置和用戶皮膚直接接觸,而采用高通AR1芯片的眼鏡產品,在拍攝等高功耗場景下,往往會出現發熱的情況。“一些場景下AR1芯片溫度可以達到40度以上,不知道他們(阿里團隊)后續會怎樣優化這個散熱問題。”
目前,智能眼鏡市場主要有兩條技術路線,一條是小米/Meta拍攝+AI的賽道,另外一邊則是雷鳥、Rokid和Xreal此前發力的AR賽道。像阿里AI眼鏡這樣AI+AR的融合產品,此前只有雷鳥/Rokid等企業有推出相關產品。
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在小米AI眼鏡發布時就曾表示:“產品不大一樣,其實沒太大競爭,要和小米學習。”而阿里本次推出的AI+光波導產品,也表明行業內技術融合的速度正在加快。
吳晨所在的企業,同樣有采用光波導方案的AR智能眼鏡產品,面對阿里的同類產品競爭,他表示,友商們都還比較“淡定”,因為當前的智能眼鏡市場,離殘酷競爭市場份額的局面還很遠。“各家廠商從供貨到庫存,都還沒到一個供過于求的情況。”
02
大廠各有優勢,三國殺時代來了?
對于AI眼鏡這樣的新興產品而言,硬件選型+軟件適配在前期研發階段尤為重要,也考驗著廠商的供應鏈管理和協調能力,在這一點上,“大廠”們確實有一些先天的優勢。
“小米的優勢在于供應鏈成本,他能以很低的價格批量買到大量的原材料。”吳晨表示,硬件廠商小米在開發新產品上有著天然的原發優勢,且小米的產品思路一直相對“保守”,會優先采用成熟穩定的硬件方案。而對于阿里而言,雖然天貓精靈旗下也有一些硬件產品的積累,但其主要優勢來自于軟件端的適配。
相比起同為互聯網行業競爭對手的字節跳動,在軟件生態上,阿里系產品與可穿戴硬件有著更好的適配性。
從去年發布的Rokid Glasses,到剛剛發布的小米AI眼鏡,這些產品都曾先后接入了支付寶/高德地圖等阿里系產品。相比起暫時只能在Ola耳機上落地“豆包”和“汽水音樂”的字節,阿里方面可落地的軟件生態更多元,也似乎更“有用”。
在昨天阿里AI眼鏡的展示環節,宋剛也針對軟件生態進行了重點介紹。其中,飛豬、支付寶、高德地圖、淘寶、餓了么作為自有軟件生態組成了“AI硬件入口”的核心陣地。同時,在現場的播放demo中,阿里AI眼鏡演示了“拍照識別商品”“看一眼比價”等全新使用場景。
不過,對于第三方眼鏡廠商而言,阿里系硬件產品雖然龐大,但也并非壟斷了市場,類似軟件也能找到替代的合作伙伴。而在這一背景下,阿里一直有在積極“吆喝”自家軟件生態。據業內人士介紹,一些第三方智能眼鏡接入支付寶的動作,背后是阿里方面主動推進的結果。
另一方面,在AI能力建設上,業內一些頭部智能眼鏡廠商早已是阿里的合作伙伴。今年年初,雷鳥創新RayNeo與阿里云達成獨家戰略合作,通義系列大模型將為雷鳥創新的AI眼鏡提供獨家定制的技術支持。另一家智能眼鏡頭部廠商Rokid旗下的AR眼鏡此前也接入了通義大模型。在AI+智能眼鏡的生態上,阿里經取得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而提到另一家互聯網巨頭,已經秘密研發智能眼鏡很久的字節跳動,吳晨表示,業內對于字節最大的擔心主要圍繞兩個字:砸錢。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字節此前對于新業務會進行“All In”式不計成本的投入,當年字節收購PICO后,就曾給VR硬件行業帶來“鈔能力”的震撼。
VR市場的“震撼”回憶發生于4年前,2021年,PICO在國內掀起價格戰,部分產品的售價一度低于2000元。有字節加持的PICO,瘋狂降價的同時也到處投流,PICO免費體驗、打卡免費送的廣告在各類社交媒體上到處刷屏。結果是,那一年之后,許多國內VR廠商逐漸退出本土市場,開始轉向海外高端化賽道。
毫無疑問,價格戰是所有頭部企業“殺手锏”,不過當下智能眼鏡市場還在擴張期,產品技術迭代迅速,業內的競爭關系相對良性,這一背景下出現價格戰的可能并不大。但隨著阿里和小米分別帶著各自生態優勢入場,加上暗中發力的字節跳動,智能眼鏡行業似乎將迎來幾大巨頭的“三國殺”時代。
03
產能有限,產品“雞肋”,短期內還是“諸侯混戰”
當前,國內智能眼鏡市場始終保持著穩定的高增速。IDC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預計達到290.7萬臺,同比增長121.1%,其中音頻和音頻拍攝眼鏡出貨量預計216.5萬臺,同比增長178.4%;AR/VR設備出貨量預計74.2萬臺,同比增長38.1%。
快速增長的市場背景下,也對各家廠商的產能提出了挑戰。自發布以來,傳聞中首批備貨30萬臺的小米AI眼鏡,在短時間內就出現了賣斷貨的情況。另一方面,阿里AI眼鏡兩個版本中僅亮相一個,尚不清楚是否會鋪開兩條生產線。而據相關行業人士透露,阿里AI眼鏡首批備貨目標為10萬臺。
在更早前,一些廠商在新品發布后缺少現貨的情況并不罕見,受產能限制,一些智能眼鏡產品甚至賣成了“期貨“。
“手搓一個工程機是比較快的,但更大的問題在于優化和量產。”在吳晨看來,量產和供應鏈管理環節是困擾當前智能眼鏡廠商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初開始業內就在討論‘百鏡大戰’,半年時間過去,真正能突破的廠商并不多。”吳晨表示,智能眼鏡的研發難度并不低,其研發+生產的周期也一直被低估。和手機行業相比,手機行業已經高度成熟,設計也已普遍模塊化。而智能眼鏡領域高度依賴定制化,各家廠商的設計思路也有很大差異。
“這個行業推一個產品的周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短,目前供應鏈也相對不成熟。”談及接下來的行業形勢,吳晨表示,在硬件研發能力上,大廠們并不一定有絕對優勢,打磨產品的周期也相對較長。“一些互聯網企業并沒有‘硬件基因’,下場做硬件其實要交更多的學費。”
在吳晨看來,目前真正有“硬件基因”,且身處智能眼鏡領域的大廠,只有小米一家。他表示,如果小米長期投入做智能眼鏡的話,未來也許會成為業內很重要的廠商。“但就目前這個階段而言,小米也沒有特別明顯的優勢。”
吳晨的觀點也是一些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即未來1-2年的智能眼鏡市場,相比起巨頭爭霸“三國”時代,可能仍然是諸侯混戰的“戰國”時代。而做出這一判斷的原因,主要源于當前產品普遍的不成熟。
“雖然名字叫做AI眼鏡,但實際的功能還是以拍攝為主。”在交流中,一些業內人士表示,AI雖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點,但目前大模型在眼鏡上能支持的場景有限。“主要還是滿足用戶的一些聽歌、拍照的需求,這兩個功能可能比較占了用戶使用眼鏡設備的頻率的70%以上。”
這一結論在相關研報中也可窺探一二,Wellsenn XR此前發布了一份針對某AI眼鏡進行的用戶調研,該報告走訪了200位某品牌AI眼鏡用戶,可以初步窺探國內用戶視角下對AI眼鏡的看法。
根據這份報告,只有22%的用戶是被AI功能吸引而產生的購買想法,拍照和立體聲功能反而是主要的動機來源。報告中還專門詢問了用戶對于AI功能的滿意度,僅有8%的用戶表示“很滿意”,55%的用戶選擇了“不太滿意”。
“想象一下在辦公室或者在地鐵上,旁邊坐著很多人,然后我戴著眼鏡,突然開始自言自語。”作為硬件產品經理的吳晨,點出了在眼鏡上使用AI能力的痛點。同時,當前的AI語音識別和交互能力尚未達到“無感”級別,且對用戶所處的網絡環境有較高要求,這些都對AI能力在眼鏡上泛用性上提出了挑戰。
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處于“啟蒙”階段的智能眼鏡市場還遠沒有到收割用戶的階段,這也解釋了為何沒有大廠掀起“價格戰”,而未來市場仍將是“群雄爭霸”的局面。對此Xreal CEO徐馳此前曾這樣評價:“AI眼鏡體驗還沒過線,沒到下半場搶市場的時候,慢慢來。”
04
未來:打通硬件生態,挖掘線下潛力
除了軟件端的適配問題外,作為一類可穿戴硬件終端,智能眼鏡仍然有著產品形態上的局限性。
“智能眼鏡目前沒有辦法作為一個一體機單獨使用,所以長期來看,只做眼鏡的廠商會面臨一個相對不利的局面。”吳晨表示,除了小米這樣的傳統硬件廠商之外,業內大部分企業都缺少硬件生態的交互能力。而在上月發布會的演示中,小米AI眼鏡完成了諸如控制智能家電這樣的跨端交互。“如果你是小米生態的用戶,用起來就會很爽。”
事實上,小米AI眼鏡擁有的這些能力并不新鮮,智能家電控制、拍圖問答、計算食物卡路里、實時翻譯以及通過語音操控小米手機撥打電話、設置提醒等功能,絕大部分都是手機端超級小愛已經具備能力的移植。作為手機端原生AI助手,超級小愛相比豆包等“同行”可以實現更多跨端交互。
不過,其他廠商們并非沒有機會打破這一局面。此前,蘋果方面曾傳出,將會和阿里合作讓iPhone的AI功能在國內落地。而國內手機廠商也不乏聯合外部AI服務商,搭建第一方AI助手的案例,像vivo系統級AI助手“藍心小V”,就通過火山引擎接入了豆包大模型。
另一方面,其他友商們也在積極準備“解法”。據吳晨介紹,他所在的團隊已經在和一些手機廠商展開合作,探索接入一些品牌的硬件生態。另一種方案就是打造智能眼鏡一體機,直接為眼鏡插入eSIM卡,使得智能眼鏡可以單獨聯網。“我們甚至考慮自己做一個終端,除了聯網還能作為眼鏡的充電寶。”
“眼鏡是個戴在臉上的東西,不像手機,不管好不好看,反正平時就放在兜里。”身為產品經理的吳晨,道出了眼鏡作為可穿戴產品的另一個特殊性。他表示,智能眼鏡除了是電子消費品外,還需要考慮用戶因近視等原因的配鏡需求,同時還要兼顧時尚單品的作用。“事實上,買回來一個眼鏡,用戶先看的是和自己臉型、膚色適不適配。”
因此,和其他智能產品更多靠線上渠道走量的現狀不同,智能眼鏡對線下渠道有一定依賴性,一些智能眼鏡廠商也相繼加速線下門店的建設。Rokid此前就曾宣稱,今年年底覆蓋超過1000多家線下眼鏡門店,明年的出貨目標是100萬臺。而對于阿里/字節這樣互聯網企業而言,在線下渠道并沒有先天優勢,同樣需要依賴與眼鏡品牌合作進駐線下市場。
“小米是個例外,小米之家的數量可能比一些眼鏡店還要多。”說到線下渠道,吳晨又一次提到了小米。然而,除了硬件廠商帶來的渠道優勢,小米背后還有其強大品牌力所帶來的“啟蒙效應”。
“本來看發布會是在蹲YU7,結果被AI眼鏡種草了。” “直面AI”在走訪了一些智能眼鏡用戶后發現,小米AI眼鏡在宣發階段的熱度遠超其他企業,約6成小米AI眼鏡用戶是因為品牌原因,才第一次關注/購買智能眼鏡。
在這一點上,后入場的阿里和字節并不具備同樣的優勢。不過,目前智能眼鏡行業內并沒有明確的“后發競爭者”,在技術和供應鏈層面,行業內的所有玩家,都在于一個開放和積極擁抱變化的狀態。
“智能眼鏡領域現在沒有能稱之為‘護城河’的東西,目前的產品也在一個相對早期的階段。”吳晨表示,智能眼鏡今年以來吸引了如此多熱度,除了大廠入場外,近年來傳統智能設備缺少新業態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連手機折疊屏也講不出新故事,大家都想有一個新話題,然后目光就投到 AI眼鏡這邊。”吳晨這樣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