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兩年的小米汽車成為行業安全的最大助力。
關于新能源汽車,多方報道都是一次汽車工業史上的彎道超車,從核心技術上來講,自主品牌確實走到了行業前列,但是面對快節奏的市場變化,走得更快的國產新能源汽車,也暴露出更多的問題和亂象。
汽車作為交通工具誕生已經超過140年,而與之對應的安全研發也進行了140年,在不斷地研發中,現代汽車相比1885年的汽車安全性提升了數百倍。
然而面對復雜的現實情況,即使數百項技術匯集,也無法完全解決車輛安全問題。

作為新能源汽車,就更是如此,特別是在追求更大動力和更快速度的背景下,安全性的提升要更加困難。
10月13日凌晨,一輛小米在成都街頭發生了事故,造成駕駛員死亡的慘痛后果,根據警方發布的通告,駕駛員涉嫌駕駛,是導致本次事故的主要因素。
同時根據網傳信息,該駕駛員還涉嫌超速行駛等違法行為,可以說造成其死亡的主要責任在駕駛員本身。
但是,根據現場視頻,卻暴露出小米SU7在車輛安全設計上的一些問題,現場救援的熱心市民回憶,事發時車門無法打開,且電池包迅速發生起火,導致無法有效得對駕駛員進行救援。

碰撞起火和無法開門兩個關鍵點,讓人又再次聯想起今年3月29日安徽銅陵高速上小米SU7發生車禍,造成三人死亡的嚴重事故,當時的車禍也同樣存在碰撞后爆燃和車門鎖死無法打開的問題。
電池安全和電子式門把手的設計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畢竟到目前為止,銅陵3.29事故依然沒有官方的調查結論,僅有一份事故通報,對很多關鍵性問題并沒有做出回應。
針對當時事故發生之后,相關部門在一個月內下發了多項指導意見,首先就是影響整個新能源行業的動力電池新國標GB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將“不起火、不爆炸”作為強制性要求進行規范。
雖然該標準在2026年7月1日才開始執行,但是車企為了讓消費者放心,在發布會等多個公開場合都保證目前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都滿足新的動力電池標準。

然而,為何在本次事故中依然會有動力電池自燃的問題存在呢,這是消費者在車企宣傳下對于新規范的一種錯誤認知,也是車企在宣傳中的一種不嚴謹產生的誤導。
根據GB38031-2025中新增的碰撞測試,試驗是采用質量為10kg,直徑為30mm的半球形鋼體以150J的能量撞擊電池包,換算下來撞擊速度也只有20km/h,而實際場景中要形成150J能量的撞擊速度近乎靜止。
以本次事故的小米SU7 Ultra為例,其整備質量為2360kg,只要開起來之后速度超過1.28km/h,任何輕微的底盤剮蹭都會超過國標的要求,也就是說一標準遠遠低于日常使用情況。
而在車企宣傳中只簡單的解釋為碰撞不起火、不爆炸,并沒有向用戶解釋清楚是怎樣的工況下,存在誤導消費者的認知。

對小米汽車來說,在SU7 Ultra的發布會上曾經展示過其特有的電池包底部"防彈涂層",還用一顆西瓜進行了試驗演示,從六層樓下落沒有任何問題。
但簡單的計算發現,假設是一顆質量為10kg的西瓜,其產生的能量也只有1764J,確實是10倍于國標,但是放在車重超過2000kg的汽車上,換算下來的速度也只有4.4km/h,遠低于實際工況,更不要說西瓜的球形結構帶來的強度提升。
也就是說新國標雖然對電池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標準對于實際使用來說還是差異巨大,還是需要回歸于傳統的整車碰撞測試,來提升整車的安全性。

另一個爭議點——門把手,則是整個行業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9月24日工信部發布了《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計劃于2027年1月1日起實施,其中強制規定了“每個車門應配置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外把手”。
但是未來的規范不能限制當下的問題,關于門把手的爭議其實和新能源汽車的長期發展怪相相關,從隱形門把手被汽車設計所采納以來,新能源汽車企業將其標榜為技術的進步。
隱形門把手的設計甚至被稱為汽車設計上的iPhone 4時刻,隱藏于車身的門把手設計被視為科技進步和豪華的象征,也成為多數消費者的普遍認知,通過汽車門把手的設計制造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的對立。

根據中保研數據顯示,配備電子門把手的車型在側面碰撞中車門彈出成功率僅67%,遠低于機械門把手的98%,可以說電子門把手在安全性上存在著先天的弱勢。
當然,采用隱形門把手并不意味著不能保證安全,問題在于是否提供了相應的安全兜底措施,根據網上博主對小米SU7 Ultra的門把手拆解,發現其外門把手僅由一個微動開關控制,無任何機械結構,一旦車輛電路中斷,是無法從車外打開車門。
在本次車禍前,就有小米SU7 Ultra用戶在網上發布視頻,講述發生碰撞后,車門無法從外側打開的現象。小米關于車門的機械釋放結構也只在車門內部角落設計,一旦發生重大事故,駕駛員失去意識后,將極大地影響事故救援。
對于新能汽車相關的安全問題,近年來發生了不少事故,此前因為誤用輔助駕駛導致的事故在小米之后得到了部分遏制,特別是在車企的宣傳中不再有夸大的內容,但在實際使用中依然存在著濫用輔助駕駛的問題。

例如在國慶期間登上熱搜的知名汽車博主車禍事件,近日就有爆料稱該博主在當時使用了輔助駕駛功能,但因為不熟悉系統而引發了事故。
從單一的事件來看,因為小米汽車天生的自帶流量,所以導致每一次事故都被互聯網放大關注,也產生了各種跟風的內容,但是靠著流量火起來的小米汽車必也只能正視這樣的關注,對于問題不回避。
同時,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也需要通過行業自律來提高安全的標準,為消費者安全負起應有的責任,行業的進步應該靠的是自律,而不是一次次友商登上熱搜后的亡羊補牢。
如今小米集團因為車禍風波,已經導致股價連續兩日下跌,市值縮水,而雷軍個人的抖音帳號也在持續掉粉,流量已經開始反噬小米汽車。
但,不只是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