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購置稅技術要求明確后,一場更為殘酷的價格戰正在醞釀。
近日,工信部等三部門聯合公告,要對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做出重大調整。
2026年1月1日起,車輛購置稅有兩大變化:一是由免征變為減半征收,二是減免車輛購置稅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有明確要求。
新政明確:2024年1月1日到2025年12月31日買新能源車,直接免征購置稅,而且每輛車的免稅額最多不超過3萬元。2026年開始政策退坡,改成減半征收,減稅額上限1.5萬元。

假如買一輛價值25萬元的純電動車,2025 年買能省2.5萬元(25萬元 ×10%);要是2026年買,只能省1.25萬元,差了整整1.25萬元。
另外,新政給換電車型開了綠燈,如果車企把 “車和電池分開賣、分別開發票”,購置稅就按 “不含電池的車價” 來算。
比如一輛換電版電動車,整車價30萬元(其中電池10萬元),以前要按30萬元計稅,得交3萬元稅;現在只按20萬元計稅,直接省1萬元。這一點來說對蔚來還是比較利好。
針對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現在也多了一個硬性要求,即純電動續駛里程應滿足有條件的等效全電里程不低于100公里。
看似一條簡單的技術指標,實則給大部分自主品牌上了一波壓力。
淘汰落后產能
當前在終端比較熱銷的混動新能源車型中,有一些入門版車純電續航僅有幾十公里,比如秦PLUS DM-i的純電續航為55-120km、05 DM-i純電續航為55-128km、宋Pro DM-i純電續航75-133km。
吉利銀河A7、吉利銀河星耀6、星耀8、吉利銀河星艦7的低配版本純電續航也在55km到70km之間。
此外,長安、奇瑞、五菱這些品牌,都有不少插混車型的純電續航達不到100公里。

與此同時,同時在電量保持模式(“虧電狀態”)下的燃料消耗量和電量消耗模式下的電能消耗量,也都有了更嚴格的限值。這無疑是對插混車型的一次全面檢驗,那些“偽插混”“偽新能源”的好日子算是到頭了。
“此次調整是為適應新能源汽車續航快速提升、發動機增程技術提升,確保政策與技術發展同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我認為新技術要求將促進電池容量、混動系統等技術升級,優化駕乘體驗,提升產品安全性與競爭力。”
可以明顯看出,目前的政策導向正在從“政策補貼”轉向“技術創新”,符合新技術要求的車型可繼續享受購置稅減免,不符合的車型則無法享受,這將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車成本。而這部分技術落后的車型可能因不滿足新要求而退出市場。

對于純電車型而言,在2026年還開始卡能耗了。新的《電動汽車能量消耗量限值》國標,按整備質量分了檔。
比如整備質量1090kg以下的車,百公里電耗不能超10.1kWh;超過2710kg的,限值是 19.1kWh。不過也有例外,三排座或者全輪驅動的能放寬3%,那些零百加速不到3秒的高性能車,放寬幅度能到20%,算是給技術強者留了空間。
更重要的是,提前發布的新車也要符合明年的技術標準。2025年底前已經在目錄里的車型,得符合新要求才能自動轉入2026年的目錄,不符合的得在2025年12月12日前重新申報,不然就被撤銷資格。
也算給車企們扎緊了口袋,沒有讓今年下半年這波新車潮鉆空子。

在政策出臺前不久,PLUS加推了128KM進取型這一版本,或許就是提前收到了風聲。
可以預見,而插電/增程式混動市場將迎來一輪劇烈洗牌。低續航、高饋電油耗的老舊混動產品將迅速被淘汰,“大電池、高效發動機、智能能量管理”將成為混動技術的“新三樣”。
純電動車型的主流地位將進一步鞏固,從過去以“續航里程”為主的軍備競賽,全面轉向“能效”。而且政策對插混和增程采用了同樣的技術指標要求,但增程式因其結構特點,在兩次能量轉換中存在損耗,在優化饋電油耗方面也將面臨更大的技術挑戰。
價格戰再起
政策的終點,是市場的起點;淘汰的盡頭,是升級的開始。
在這一波的政策指揮棒下,淘汰落后產能,清理庫存將成為各大車企未未來兩個月的主要工作。

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為新政“兜底”,愿意自行消化部分稅費。
9月30日,繼蔚來、極氪后,理想汽車也宣布針對2026年起的國家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調整,對于在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鎖單,2026年完成交付的理想i6用戶,理想汽車將為消費者兜底因購置稅退坡產生的差額費用。
此前,蔚來汽車針對旗下新款ES8車型,極氪針對旗下豪華旗艦SUV9X車型均推出了類似的購置稅補貼政策退坡差額政策。
對于那些續航里程不足100km的混動車型而言,購置稅帶來的影響更加顯著。這些車型大多在10萬元左右,受眾群體對于價格因素十分敏感,這其中的購置稅差價甚至可能成為購車決策的關鍵轉折點。

當車企們沒了政策“庇護”,行業競爭很快就會正式進入“拼刺刀”階段。
在剛剛過去的9月,上汽、東風、長安等國有上市車企集團,、吉利、奇瑞、長城等上市車企巨頭,以及蔚來、小鵬、理想、零跑、鴻蒙智行等造車新勢力,基本上都在瘋狂地進行新產品的戰略投送。
有人打通合作路線,大力提升智能水平;有人展現產品布局能力,持續展現品牌力;有人大玩技術創新,希望提前且快速搶占市場……大家對于“政策窗口期”的反應不一。

但在購置稅技術要求明確后,一場更為殘酷的價格戰正在醞釀。
盡管,在十一后,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治理價格無序競爭 維護良好市場價格秩序的公告》,再次釋放維護公平競爭、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信號。
在車企強烈的求生欲面前,這樣的公告顯得有些空洞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