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來自同一個平臺,卻各自詮釋不同性格。一個美式硬朗,一個歐式理性——當福特探險者遇上斯柯達Enyaq,這場電動SUV對決揭示的不僅是技術的同源,更是品牌哲學的分歧。
外觀或許會讓人誤解,但福特探險者與斯柯達Enyaq確實是出自同一平臺——大眾集團的模塊化電驅平臺(MEB)。這兩款中型SUV共享核心架構,卻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品牌哲學。那么,在這對“異卵雙胞胎”之間,誰更值得選擇?
福特探險者:科隆的新希望
福特探險者的電池由2775個獨立零部件組成,這是個復雜的系統。自6月起,它已在福特科隆工廠全新產線下生產,此前還需外部供應。對經歷過裁員與前景不明的老廠工人而言,這無疑帶來了一絲振奮。畢竟,曾經的“小型車傳奇”嘉年華停產后,科隆的生產線正迎來“電動重生”。
如今,這里生產的正是基于大眾MEB平臺的電動車型。除了福特探險者,還有另一款叫“Capri”的電動SUV共享該技術基礎。MEB平臺無疑是可靠選擇——它支撐了目前歐洲最暢銷的電動車系之一。斯柯達Enyaq正是其中代表,自2021年上市以來成績出色,今年年初還進行了中期改款(采用Elroq風格的新前臉),如今它正與福特探險者正面對決。
兩款車的“親緣”:后驅單電機布局、210千瓦輸出功率、77千瓦時電池組、直流快充峰值功率135千瓦、最高時速180公里/小時——幾乎完全一致。他們連起售價也相同:后驅長續航版本均為48900歐元。
問題是:在這同樣的基礎上,誰更能發揮出色?福特探險者能否成為福特的“士氣提振者”?正如一句戲言所說:“嘉年華之后,仍有嘉年華。”
從外形看,福特探險者完全擺脫了大眾汽車SUV家族的影子。它繼承了美式SUV傳統的肌肉感,但尺寸更緊湊——4.47米的車長在同級別SUV中幾乎是“黃金比例”,比4.66米長的Enyaq短不少。
由于兩車共享2.77米的軸距,福特探險者的車內空間表現不錯,但仍不及空間王者Enyaq,尤其在行李廂容積方面差距明顯:探險者為465升,而Enyaq為585升。更糟的是,福特的行李廂設計缺乏巧思,幾乎沒有實用掛鉤或分隔功能。
進入福特探險者車內,廉價感略顯明顯——大部分塑料偏硬、部分飾板裝配松動。但座椅舒適度出色:可電調、帶按摩功能,而且選裝價僅400歐元,性價比高。
操作系統方面,福特探險者雖采用自家界面,但內核其實是大眾軟件。界面邏輯清晰,反應速度不錯,語音控制優秀。缺點是豎屏比例較高,導致倒車影像較小。整體操作體驗仍優于部分老款大眾汽車的車型。
福特探險者的加速相當迅捷——0~100公里/小時加速時間僅6.3秒。駕駛感偏輕快靈動,但相比穩重的Enyaq,探險者的懸掛更硬,遇到顛簸易出現“彈跳感”。轉向系統輕巧但反饋不足,需要頻繁修正。兩款車的ESP都介入較晚,后軸容易出現打滑。然而,福特探險者在能耗上表現出眾:實測百公里僅19.8千瓦時,節能模式下更低至16.4千瓦時。其續航可達424公里,表現非常優秀。
斯柯達Enyaq:更成熟地演繹
相比之下,斯柯達Enyaq的能耗略高——20.5千瓦時/100公里,續航404公里,但整體駕乘質感明顯更高。車內材質更上檔次,裝配更扎實,隔音更出色。底盤與轉向配合出色,配備自適應懸掛與漸進式轉向系統,駕乘感柔和而穩健。即便在爛路上也保持平順。而福特探險者顯得更“躁動”,而且沒有提供可調懸掛或漸進轉向的選裝。
斯柯達Enyaq的制動性能稍弱——冷車與熱車狀態下的制動距離都超過37米。更糟的是踏板腳感不佳,初段反饋模糊,中段才開始明顯制動,難以精確控制。反觀福特探險者制動性能更穩定,制動距離短了約1米。
斯柯達Enyaq的車內空間堪稱“巨人”,行李廂容積高達1710升。但載重限制為490公斤,略顯不足的是:探險者可載614公斤。
不過,Enyaq在操作便利性上明顯勝出:物理按鍵豐富、旋鈕易用、換擋撥片可調節能量回收強度。而探險者僅有固定B擋回收模式,兩者都不支持完全單踏板駕駛。
中控系統上,Enyaq的屏幕位置更合理,操作直觀,部分圖標略小但邏輯清晰。系統頂部的快捷欄還能放置限速提示關閉鍵,非常貼心。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兩款車的充電與續航,結果就是旗鼓相當。兩款車的快充性能接近——從10%至80%均需約30分鐘,表現中規中矩,均支持智能充電規劃與電池預加熱調節,適合長途出行。
綜合來看,斯柯達Enyaq(總評分:605分)更好地發揮了MEB平臺的潛力——在舒適性、空間與整體質感上占優,擁有超大空間、操作便捷以及舒適的懸掛表現,但踏板腳感不佳、制動距離長、載重偏低則是它的不足;而福特探險者(總評分:579分)則憑借出色的能耗和合理價格成為“理性之選”,它擁有舒適座椅、優秀能耗與續航以及高載重能力,但內飾材質一般、操作略顯繁瑣、轉向缺乏反饋。對于福特而言,這款車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但距離真正的“嘉年華時刻”,還需要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