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上演了一場跌宕起伏的行情。
9月16日,創業板指早盤一度深陷跌幅超1%的泥沼,然而午后卻如浴火鳳凰般強勢回升,最終成功翻紅。市場的指數黃白線分化顯著,中小盤股宛如脫韁野馬,展現出強勁的活力。
當日滬深兩市成交額飆升至2.34萬億,較前一交易日放量640億,凸顯了市場的熱烈情緒。
在板塊的舞臺上,機器人板塊無疑是最為耀眼的明星,強勢領漲,板塊內超過20只個股宛如火箭般漲停,首開股份更是締造了10天9板的傳奇。從板塊整體表現來看,機器人等板塊漲幅居前。截至當日收盤,滬指雖微跌0.04%,但深成指漲0.45%,創業板指漲0.68%,為市場留下了諸多值得玩味與解讀的信號。
實際上,人形機器人個股成為“明星股”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34家機器人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達到547.58億元,較2024年的486.15億元上升了12.7%;2025年合計凈利潤37.33億元,較2024年的28.39億元上升了31.4%。其中,26家盈利,只有8家虧損。
具體來看,營業收入排名前十的機器人企業分別為九號公司、科沃斯、長虹華意、中信重工、埃斯頓、永創智能、博眾精工、機器人、新時達和博實股份;凈利潤排名進入前十的公司分別為九號公司、科沃斯、博實股份、長虹華意、中信重工、博眾精工、偉創電氣、科遠智慧、快克智能和佳士科技。
顯然,放眼整個A股,市場對能夠沖在前面的概念股屬性“心知肚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系列市場波動背后,機器人各產業鏈環節正在左右著資本情緒。
蓋世汽車注意到,當前,一場機器人傳感器國產替代革命正呼嘯而來。
有消息稱,多位傳感器產業鏈業內人士分析,該產業國產替代不斷加速,2024年國產六維力傳感器出貨破萬臺,而價格僅為進口產品一半左右。
業內市場調研報告也顯示,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六維力傳感器出貨量同比大增1100%, 國產化率從四年前的19%提升至57.8%。
大腦和身體,哪個先行?
機器人,就應該像人。
很多時候,眾人將“機器人像人”的概念更多放在了會思考的“大腦”維度。可實際上,從更務實的角度來看,當前具身智能產業需要解決的基礎技術難題還有很多。
當科技圈為ChatGPT的每一次迭代而狂歡,并將人形機器人的“大腦”(認知與決策)視為終極答案時,產業的先行者們卻悄然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更為基礎務實且艱難的領域——“小腦”(運動控制)。
今年4月,北京亦莊舉行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20支人形機器人賽隊與人類跑者共同挑戰21.0975公里。賽道地形既包括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縫路,又有長緩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區域。
據介紹,賽事通過動態路況與復雜環境,能夠全方位檢驗機器人在運動控制、環境感知和能源管理等核心技術能力,對其性能提出多維度挑戰:既要應對長距離續航,也要在坡道、轉向等復雜路況下實現靈活運動。
這也是眾多機器人企業、科研院所等機構報名參賽的原因。在這場比賽中,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42秒奪冠。

圖片來源: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官網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該場比賽引起了不小的輿論喧囂。因為不少奔跑著的人形機器人“奇態各異”,很多質疑聲隨即涌現:“這就是人類幻想的機器人未來嗎?”
顯然不是。
實際上,截至目前,北京共舉辦了兩次大型人形機器人比賽。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之外,今年8月,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北京國家速滑館和國家體育場舉行,吸引了全球16個國家的280支隊伍、500余臺機器人,進行26個賽項的487場比賽。
而這兩場比賽的落腳點,更多是關注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能力。
這場賽事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行業最務實的關注點:我們或許已能造出“聰明”的大腦,但仍需要造出更“靈巧”的身體。
人形機器人的宏偉敘事最終必須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它能在我(人類)的環境里安全、可靠地幫我干活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取決于它的GPT能生成多優美的詩歌,而取決于它能否在油膩的廚房地板不打滑、能否在擁擠的車間里避讓行人、能否從地上撿起一枚螺絲而不捏碎它。
一般而言,人形機器人的大腦(認知層)負責高階決策、“是什么”、“為什么”。例如,識別出“前方有一扇門”,并決策“需要開門通過”。小腦(運動控制層)負責底層執行、“怎么做”。它需要計算出門把手的精確位置,規劃手臂的運動軌跡,控制手指以恰到好處的力握住把手,協調全身重心在轉動把手時維持平衡,最后用柔順的力道推開房門。
這一系列過程涉及毫秒級的實時計算與反饋。
有投資機構明確指出,“機動性” 是機器人技術中最被低估的領域。算法的進步正在解決認知問題,但讓機器在物理世界中自如移動是一個截然不同且同樣復雜的挑戰。
也就是說,運動控制的能力直接定義了機器人的應用邊界。
一個運動控制羸弱的機器人,其“大腦”再強大,也只是一個被禁錮在實驗室里的“思想家”,而非能進入工廠家庭的“勞動者”。
為什么是力傳感器?
機器人在動態環境中行走,其控制環路必須在毫秒甚至微秒級別內完成。這意味著從腳底傳感器感知到地面變化,到計算調整各關節扭矩并輸出,整個過程必須極快。
根據報告,具身智能產業鏈結構可劃分為上游——基礎軟硬件、中游——本體集成和下游——應用場景及服務三大環節。
其中,上游供應環節包括芯片、傳感器、控制器、電機、通信、能源、AI/大模型算法、OS、中間件和云服務等等。

圖片來源:蓋世汽車研究院報告
在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領域,一臺能完全模擬人類的機器人身體上會用到大量傳感器,用于提供視覺、聽覺、觸覺、位置等信息。為模擬人類感知,人形機器人需要裝載一套復雜的傳感器系統,包含內部傳感器和外部傳感器。
內部傳感器主要用于監測機器人自身的運動狀態,如關節位置傳感器、速度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等;外部傳感器則用于感知外部環境信息,包括視覺傳感器(如攝像頭、3D 視覺傳感器)、力覺傳感器(如六維力傳感器、一維力傳感器)、觸覺傳感器(電子皮膚)、聽覺傳感器等。
以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為例,其全身配備了數十個傳感器,包括多個攝像頭用于視覺感知,在手腕和腳踝等部位安裝了六維力傳感器以實現精細動作控制,在手部等部位可能還會配備觸覺傳感器來提升抓取物體的精準度和安全性。

圖片來源:特斯拉微博
其中,力傳感器是將力的值轉換成電信號的元件。機器人中的力傳感器主要有關節部位的單軸力矩傳感器和機器人執行器末端的六軸力傳感器,測量機器人內部受力情況,以及未端執行器與外界環境交互的受力情況。
根據壓力原件的不同,可以將力傳感器可分為應變式力傳感器、光學式傳感器以及壓電式力傳感器等,其中壓電式轉換元件多應用在非六維力傳感器中。
按測量方向分類,六維力矩傳感器是其中性能最優、力覺信息最全面的力矩傳感器。在指定的直角坐標系內,六維力矩傳感器能夠同時測量沿三個坐標軸方向的力(F、FY、FZ)和繞三個坐標軸方向的力矩(MX、 MY、MZ)。
六維力矩傳感器具有多元的工業應用場景,其中機器人領域的應用較多,是六維力/力矩傳感器的核心應用領域。
機器人運動的高精度控制對六維力矩傳感器帶來需求。在人形機器人手腕、腳踝等關鍵部位,六維力傳感器實時收集力學數據,讓機器人能夠調整步態避免摔倒,控制抓握力度避免損壞物品。
有人形機器人產業從業者表示,人形機器人常用的四類感知傳感器包括視覺、力/力矩、觸覺、IMU,一臺人形機器人通常需配備4個六維力傳感器(手腕、腳腕)和28個關節扭矩傳感器,這些“觸覺神經”占整機BOM成本的15%左右。
“沒有力傳感器,機器人的精細操作幾乎不可能,物理交互能力是核心。”該人士表示。
國產出貨量11倍增長,傳感器企業2026年可以實現盈利
根據貝哲斯咨詢數據,2022年全球力和力矩傳感器市場規模為572.4億元,預計2028年將達到804.83億元,2022-2028年CAGR預計為5.84%。
其中六維力矩傳感器市場規模有望高速增長,2022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對六維力矩傳感器需求量為8360套,市場規模約為1.56 億元,隨著人形機器人加速發展,六維力矩傳感器市場規模有望高速增長。
業內稱,人形機器人力傳感器(一維/三維/六維)市場空間有望于2030年達79億元。也有預測顯示,2030年六維力矩傳感器預計占據整體傳感器市場的40%以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六維力矩傳感器技術壁壘極高,主要在結構解耦設計、解耦算法、標定與校準等方面。目前,力傳感器領域外資力量較為顯著。
有業內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力傳感器市場依然以外資品牌為主導,國產份額低于30%,國內廠商主要有宇立儀器、坤維科技、柯力傳感、東華測試、藍點觸控、敏芯股份等,國外主要有ADIST以及TDK等。
2024年以來,六維力傳感器產業的國產替代呈現出加速狀態。
有媒體報道稱,多位傳感器產業鏈業內人士表示,2024年國產六維力傳感器出貨破萬臺,而價格僅為進口產品一半左右。
正如前文所述: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六維力傳感器出貨量同比大增1100%, 國產化率從四年前的19%提升至57.8%。
近乎60%的國產化率背后,蘊藏著國產六維力傳感器企業巨大的產業機會。
藍點觸控創始人劉吳月在媒體采訪中表示:“今年來自人形機器人廠商的訂單實現了‘跨越式增長’。以核心產品六維力傳感器為例,目前已超去年全年的出貨量。關節力矩傳感器增長更為顯著,去年全年出貨約5萬套,而今年上半年已達7萬套,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反映出該行業正從實驗室階段快速走向規模化量產。”
劉吳月表示,藍點觸控在成本控制和技術方案上做了一系列調整,在保持高性能的情況下,達到了更好的性價比。

圖片來源: 藍點觸控官網截圖
“第一是技術手段,通過技術方案的改進,實現包括硬件電路、結構以及生產工藝的整體迭代。第二是通過自動化生產工藝改進,提高生產效率,保障高良品率。第三是規模效應,規模化后,通過管理手段和供應鏈管理,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質量。”劉吳月總結道。
據悉,藍點觸控2024年人形機器人六維力傳感器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突破70%,2025年上半年已有多個單一客戶六維力傳感器出貨量達到千臺量級;在機器人關節力傳感器方面,藍點觸控2024年出貨量近5萬多套,2025年上半年出貨量7萬多套,占國內總出貨量95%以上。
目前,藍點觸控客戶包括了小米機器人、智元機器人、千尋智能、越疆機器人、ABB等具身智能機器人頭部廠商。
在規模迅速擴大的市場藍海中,不少國內傳感器六維力傳感器企業或已經實現盈利,或走在盈利前夜。
其中,坤維科技方面近期對業內媒體表示,近兩年該公司已與國內人形機器人賽道頭部企業均建立了業務合作,部分適用于人形機器人的力覺感知傳感器產品已量產。該公司預計,傳感器企業在今年或2026年可以實現盈利,尤其今年是關鍵年,多家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如果能順利量產,將會快速推動傳感器產業實現盈利。

圖片來源: 坤維科技官網截圖
事實上,蓋世汽車注意到,傳感器廠商敏芯股份,2025年上半年業績已經實現扭虧為盈,并布局人形機器人傳感器領域。
半年報顯示,敏芯股份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大幅扭虧,實現2519萬元,產品綜合毛利率31.64%,同比增加10.21個百分點,其中,第二季度中,公司盈利環比增速在模擬芯片板塊中居前。
據介紹,敏芯股份開始在人形機器人傳感器領域進行布局,啟動了六維力傳感器、機器人用IMU以及手套型壓力及溫度傳感器的研發立項,并積極跟相關廠商進行技術交流和產品應用的推動。
尾聲:
市場的喧囂與指數的起伏,終究只是產業變革的表象。A股機器人板塊的逆勢狂飆與六維力傳感器出貨量的11倍暴增,共同指向一個清晰而堅定的產業共識:人形機器人的競爭,正從“大腦”的算法幻想,迅速下沉至“小腦”的運動控制革命。
這場革命的核心,是讓機器人從“看得見”走向“走得穩”,從“能對話”走向“能操作”。而六維力傳感器,正是賦予機器人“觸覺”與“平衡感”的關鍵鑰匙,是連接虛擬智能與物理世界的橋梁。
國產傳感器廠商用57.8%的市占率證明,中國供應鏈不僅能在“大腦”的軟算法上跟進,更能在“小腦”的硬科技上實現突破和引領。
北京人形機器人大賽上那些蹣跚卻堅定的步伐,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出的漲停板,以及供應鏈企業口中“2026年實現盈利”的篤定預測,無一不在宣告:一個屬于具身智能的“硬”時代正在到來。
它不再滿足于對話框里的文字游戲,而是要推開現實的門,走上我們的樓梯,握住我們的工具。
當政策的東風、資本的浪潮與技術的突破在此匯聚,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故事,終于翻過了概念炒作的序章,進入了比拼核心技術、供應鏈效率與商業化落地的實干篇章。
誰能最先造出兼具“智慧”與“靈巧”的機器人,誰就能打開下一個萬億級的應用市場。而這一切,正從一顆顆精準感知力量的國產傳感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