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安部交管局局長王強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汽車所搭載的“智駕”系統,都還沒有實現“自動駕駛”的目標,駕駛人才是最終責任主體。
為規范智能駕駛系統管理,公安部將聯合有關部門從加強車企管理、加強法律配套以及加強宣傳提示三個方面推進工作。以上為全文,這里就不再贅述。
我們一起來劃個重點。
第一條,公安部將積極配合工信部等行業主管部門,也就是說,行政手段將會更加直接有效。比如夸大宣傳,不遵守廣告法等行為,涉及到公安部門職責范圍的,都是不允許的。
第二條,車企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
第三條,明確法律屬性,強調駕駛人始終為第一責任人,避免“脫手脫眼”等行為,否則可能面臨民事、行政或刑事追責。
隨著公安部交管局明確駕駛人的主體責任地位,中國智能駕駛產業將經歷一場新的洗禮。
智駕平權加速
2025年成為中國智能駕駛產業發展的關鍵年份,呈現出“低階普及加速”與“高階商業化突破”并行的特點。
前者,2025年春節過后,一口氣發布了21款智駕版車型,其中售價最低的為智駕版,這也是目前市場上首次將智駕普及到7萬元價位車型。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家車企紛紛跟進。一場轟轟烈烈的智駕平權就這樣來到了人們的面前。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將智駕系統引入更多車型,“智駕平權”“全民智駕”已成為行業熱詞,車市競爭也從“價格戰”向“智駕戰”轉變。
后者,造車新勢力以用戶體驗為導向,在智能化功能創新方面更為激進;華為這樣的科技巨頭則憑借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能力和算法優勢,構建涵蓋芯片、算法、云服務的智能駕駛全棧解決方案。甚至,華為還憑借自己在智駕領域的技術積累,
至此,中國車市智能駕駛領域形成了“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與“科技巨頭”三大陣營競合的多元化競爭格局。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具備L2級功能的乘用車車型占比達到57.3%。預計這一數字到2025年可能會接近65%。同時,研報測算可知,2025年搭載NOA方案的乘用車新車銷量有望達到500萬臺(滲透率超20%),搭載城區NOA方案的新車銷量有望達到300萬臺(滲透率達10%-15%)。
或許,正是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各家車企有些“得意忘形”。在營銷方面,多家品牌把智駕功能描繪得天花亂墜。宣傳語中出現了“解放雙手”“零接管”等極具吸引力的詞匯,甚至有車企高管在發布會上公開宣傳“困得不行”就用智駕,“打著瞌睡開回來”。
同時,消費者也過度信賴智能駕駛,放心大膽地享受所謂的新鮮體驗。再加上部分車企濫用"L2.999""準L3"等偽概念,消費者因此形成認知偏差,從而出現小米SU7高速撞擊施工樁致3人死亡的慘劇。
亂象已得到遏制
2025年3月底,一輛小米SU7在安徽省德上高速公路發生嚴重交通事故,造成車內3名女性乘客死亡。雖然事故責任仍需等待警方最終報告,但已為行業敲響警鐘——此次事故暴露了智能駕駛技術在人機協作、緊急逃生機制和電池安全等方面的系統性風險。
特別是智駕技術,車企在研發和驗證環節一定要有責任心和敬畏心,將安全性和可靠性置于首位。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呈現出顯著的技術迭代加速現象,產品開發周期普遍壓縮至15至24個月,部分企業甚至將這一周期縮短至15個月以內,個別車型甚至實現了一年三次換代。這種"快節奏"的研發模式與傳統汽車制造商形成鮮明對比,后者僅在產品設計和驗證環節就需要投入14個月以上的時間。
這樣的研發速度是參考了手機行業的經驗,手機行業通過高度分工(如芯片用高通、系統用安卓、屏幕用三星)實現快速迭代。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在嘗試類似模式,例如:采用寧德時代電池、禾賽激光雷達等成熟供應鏈,減少自研的時間。某種意義上來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成熟的電動汽車供應鏈,使其能在3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立項到量產,而且還是大賣。
功能不完善沒關系,可以OTA。部分車企為搶市場進度,甚至將未充分驗證的智駕功能提前上市,依賴用戶反饋迭代。不客氣地說,這種“半成品上市+后期升級"的研發模式,就像買新房預售一樣,現在還住不了。問題是,期房爛尾的案例不在少數啊。說得再嚴重一點,期房爛尾,最多是幾十年的積蓄打了水漂,可新車OTA搞不好,可是事關生死。
也正因如此,上海車展之后,多家新能源車企對智駕“改口”叫輔助駕駛,這也說明了車企層面也扛不住洶涌的民意。如今有了工信部、公安部等相關部門的出手,智駕亂象將會得到進一步的遏制。
百姓評車
目前來看,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需要建立三重保障機制,構建"政府-企業-用戶"三位一體的責任體系,通過立法明確各方法律責任邊界,對智駕能做出公正的責任認定。
從長遠來看,中國智能駕駛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技術創新與安全保障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既需要監管部門完善制度設計,也需要企業堅守安全底線,更需要消費者保持理性認知。